图书

3

时间:2013-01-07 08:44   来源:中国台湾网

  “911”后的幸福

  在精神分析中,与自己的欲望背道而驰,这种行为有一个确切的名字,叫“幸福”。究竟何时才能断言某人身在福中呢?在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那样的国家,人们多多少少地生活在幸福之中。要感到幸福,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在那样的国家,三个基本条件均已具备。

  1.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基本获得满足。当然也不是充分的满足,因为过度消费也会令人闷闷不乐。在市场上,某些商品偶尔也会出现短时的短缺(先是咖啡不足,后是牛肉脱销,再后是电视机缺货),体验到这一点,还是很美妙的。这些短暂的商品短缺只是例外,它提醒人们,总体说来,这些商品还是能够手到擒来的,理应为此开心才是。如果所有的商品随时随地都能唾手可得,人们就会把这视为理所当然之理,不会再为自己的幸运而心生感激之意。于是乎,人们的生活以可以预知的寻常方式,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不需倾尽全力,也不会遭受意外之灾。人人都可以退入自己的隐秘世界,自得其乐。

  2.第二个(也是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存在着一个大对体(党),它为一切过错承担罪责。职是之故,面对一切过错,人们并不觉得自己要为之负责。如果出现了商品短缺,甚至如果出现了一场暴风雨,并造成了巨大灾难,那也是“他们”的过错,与自己无关。

  3.最后,同样重要的是,存在着一个“异域”(Other Place),即消费主义盛行的西方。人们可以以之交织自己的梦想,甚至可以去那里游荡。与此同时,人们还与这个“异域”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它既不远在天边,也不近在眼前。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