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四节 德国的军事工业和垄断超车的历程

时间:2013-01-22 13:44   来源:中国台湾网

  第四节德国的军事工业和垄断超车的历程

  由于深受分裂割据的困扰,德国直到19世纪30~40年代才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迟缓地开始了它的工业革命步伐。

  19世纪初,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创造条件的时期。首先,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诸邦国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洗涤,封建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各邦统治者为稳定自己的统治,纷纷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旧的领主制度逐步瓦解,国家政权逐步强大起来。因此,进入19世纪以后,德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较之以往更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其次,以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为特点的农奴制改革,为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农奴制改革的过程中,容克地主们通过收敛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而交付的赎金,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许多农民则在人身获得自由的同时,成了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这不仅为即将到来的德国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资金,而且准备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

  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浪潮首先波及的是西德意志地区,而且来此办工业的起初也是英国人。例如,著名的英国企业家科克利尔兄弟在欧洲大陆建立起混合性的企业,在比利时建立起炼铁厂、煤矿和锻压厂的同时,在普鲁士也建立起了示范性企业。英国人因此成了包括德意志在内的“欧洲大陆的老师”。

  在德意志地区,较早涉及工业革命的是一些著名的私人企业家。在威斯特伐利亚,弗里德里希?哈尔科特就建立起了炼铁厂和炼铜厂,并投资于运河和铁路建设,推动蒸汽船只的使用。几乎与此同时,弗里德里希?克虏伯还在靠近鲁尔地区的埃森建立了德国第一家钢铁厂,而当时的埃森(日后成为德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尚没显示出有什么发展前途,因此,克虏伯此举实有先见之明。

  在创建工厂的同时,德国的纺织行业也开始利用英国的机器和技术。早在1783年,德国就安装了第一台水力纺纱机。到1814年,仅萨克森就已有机械纺锭28万枚。1831年,德国已经拥有1000台以上的机械棉织机。当然,从整体上看,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德国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还是微弱的。

  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进程上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30~40年代是德国工业革命的起步时期。与工业革命早期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德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显得落后。例如,到1846年时,其织布行业还几乎听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即便是纺织业最发达的普鲁士,其棉织机使用动力的仍不到4%。在柏林的4个棉纺厂中,所用的机器主要是手摇珍妮机。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中,手工生产仍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铁路建设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通过铁路建设来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说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1827~1832年,德国人已修建了一条从林茨到布德威斯之间长达79英里的用马作牵引的铁路。而德国第一条真正的用蒸汽动力作牵引的铁路,即从纽伦堡到菲尔特之间长达6公里的铁路,直到1835年才开通。德国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到1840年为止,私人企业一直在唱主角。在此以前修建的纽伦堡至费尔特、柏林到波茨坦、莱比锡到德累斯顿等铁路,几乎都是私人投资。

  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和传统观念的阻挠,德国各邦政府起初对这一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也对建设铁路表示不解:为什么人们都想在半小时内从柏林赶到波茨坦去?他甚至抱怨,现在最普通的臣民也可以和他以同样快的速度旅行了。人们或许觉得这位普鲁士国王的想法有些可笑,其实,这是一位封建特权人物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民主进步所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满和抗拒。然而,时代在进步。由于铁路运输可以降低运费,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到1850年前夕,出于经济利益和自身安全因素的考虑,各邦政府对铁路建设的资助已渐渐增多起来。19世纪40年代中期,全德国已建成20条铁路。

  必须强调的是,铁路建设给德国其他工业行业以直接而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铁路建设对钢铁、机车等的需求,从而大大地刺激了德国钢铁、煤炭以及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焦煤取代木炭成为冶金业的燃料。1815年以后,作为莱茵工业区核心的鲁尔煤田开始得到有效开采。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一些矿井已开始运用机械采煤。对煤炭的需求使煤产量扶摇直上。1820年,德国的煤产量仅120万吨,1830年仅140万吨,而1840年则猛增至260万吨,1850年更增至670万吨。

  在同一时期,德国的冶金工业也得到较大发展。1824年,德国的冶金工业中开始采用搅拌法炼铁新技术,使德国的铁产量得到提高。1823年,德国的生铁产量仅4万吨,1830年为12万吨,1840年增到17万吨,1850年达到21万吨樊亢、宋则行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机器制造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1837年,柏林工艺研究所的一位名叫波尔锡希的学生开办了一个有50名工人的机器制造厂,10年后,他手下的工人达到1200人。此外,在莱茵地区也有一些大规模的企业。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已经有了几家制造纺纱机、蒸汽机和轧制铁轨的工厂。

  当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看,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工业革命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工业革命开展程度标志的机器制造工业在德国仍然很薄弱。19世纪40年代初德国的245辆蒸汽机车中,只有38辆产自国内。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工场手工业和分散的小手工业。直到1846~1847年,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内的劳动人口中,工厂工人还不到劳动人口的3%。从使用蒸汽动力、炼铁和纺织等工业产量以及对外贸易周转额来看,德国都远远低于英国和法国。

  直到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才进入了大规模的展开阶段。与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相一致,这一时期的德国工业也出现了高涨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在德国迅速展开并导致工业的高涨,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经过1848年革命,封建因素在德国进一步遭到削弱。在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以普鲁士为例,在19世纪初,普鲁士通过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已经走上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然而,普鲁士统治当局为了维护容克地主的利益却一再拖延改革进程。到1848年,在普鲁士仅有6/7的富农、1/5的中农和贫农获得赎免封建义务的机会,从农奴地位中解放出来。直到1848年革命后,普鲁士统治阶级才加速了解放农民的进程。1850年3月,普鲁士政府颁布“赎免法”,无偿废除了20种封建义务,并将赎免封建义务的范围由富裕农民扩大到一般农民。1857年3月,普鲁士政府为加速农民的赎免进程,颁布《宣告丧失权利法令》,将1858年12月31日作为解放农民的停止实施期限。但到这时,绝大部分农民实际上已经取得了自由。解放了的农民刚好满足了铁路建设、重工业的扩建以及稍晚发展起来的机械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二,德意志关税同盟进一步得到扩大,经济一体化程度加强,从而大大缩小了因国家分裂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这一时期德国工业革命的进展情况看,纺织工业作为德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部门,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的工厂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

  到此为止,德国依然在重复英国和美国的道路,从轻工业开始,逐步刺激对技术产品的需求,提升技术层次。但是由于英国的技术霸权地位,大部分技术产品要从英国进口,许多工厂是英国投资者兴建,自己的机器业完全是空白,而且受英国压制严重。感到压力的德国开始尝试其他的选择,

  从1848年欧洲大革命到1870年,德国因为统一的军事需求对铁路大量补贴,甚至直接出资修筑。在1845年前后,德国仅有铁路3280公里,1860年时达到11633公里,1870年时更是达到19575公里。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境内已经形成了较为密集的铁路网。并且带动了煤炭、钢铁等重工业的快速增长。1850~1870年间,德国的煤炭年产量从670万吨猛增至3400万吨,生铁产量由21万吨增加到了139万吨,大大超过了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

  在这一时期,德国人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机器制造工业。1861~1870年间,德国的机器制造厂家已增加到了300家,出现了一些规模巨大的企业。到19世纪60年代初,德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人已达98000人。

  1870年是德国工业化的转折点,继1864年战胜丹麦和1866年战败奥地利以后,普鲁士1870年又打败了欧陆霸主法国,1871年普鲁士国王称帝,建立中央集权制帝国政府,从法国索取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占据了发达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尝到战争甜头的德国从此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1879~1913年间,德国军费扩张了4倍。德国的重工业在军事订货和政府补贴的刺激下,发展远远超出了轻工业的需要。在1870~1913年间,德国重工业扩张了75倍,消费品生产仅仅扩张了24倍,煤、铁、钢产量分别扩张了72倍、129倍、107倍,同期农业生产的扩张指数仅仅达到180%,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重工业雇佣了545万工人,但1/3的小麦、50%的油脂、大部分肉和鱼、全部的棉花都仰赖进口。

  相对美国和英国,德国工业化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垄断化速度非常快,国有化程度高,银行与工业企业的关系深。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在1873~1906年间先后吞并了32家银行,控股87家银行,控制30亿马克的资本。1909年时,柏林9大银行占有全国银行总资本的83%,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大的煤炭集团产量占全国一半有余,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的98%。化学、电气、航运业都被两家寡头分别垄断。而帝国政府在一战前还占有全国最大的44个矿山、12个钢铁企业、24%的发电设备和20%的食盐生产,经营80%的铁路,还拥有许多公私联营企业的股份。

  虽然从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看,英美领先德国数十年,但美国的垄断化进程与德国基本一致,英国的垄断化进程比德国还要晚二十多年。这反映了德国工业化的阻力和难度要大于英美,民族企业被迫结成联盟,减少内部成本,结成垄断性集团。在两个先进国家的竞争下,德国1879年实施了严厉的保护性关税,同时实施重工业优先政策。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为工业强国,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冲击下,依然保住了第三经济大国的地位。这种基干产业优先的选择未必是有意识的战略指导所致,因为从历史源流来看,德国的军事传统对这种体制有非常大的影响。工业革命的一大特征是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对重工业的要求是一致的,强大的基干产业和军事工业不仅仅是国家力量的来源,也可以带来庞大的财富。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