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三条典型道路
虽然现有世界格局限制了落后国家的活动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落后国家只能服从这种宿命的安排。即便在西方已经建立了稳固霸权的20世纪,至少还有三个国家做出了突破历史规律的尝试。虽然最终只有日本获得了成功,中国和俄罗斯都被重新推回提供劳动力和资源的位置,但这毕竟证明了另一种历史选择是可能的。
前面笔者认为,落后国家落入了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个论断有一个前提,就是落后国家参与已经存在、但为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正是大工业体系的特性和自由资本主义规律相结合阻止了这些国家建立自己的大工业体系。如果国家政权能够有效地排除其他大工业体系的干涉,在一个足够大的国家内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还是完全可能的。同时,由于有西方崛起的历史可借鉴,后发国家还有机会抓住经济进步的关键——工业革命,以更快的步伐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当然,所有读者都会想到,在一个地球上同时建立多个大工业体系而不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工业体系是对人类智力和地球资源的巨大浪费。但由于现存的西方大工业体系被资本主义的结构所限制,无法充分扩大为全体人类服务,建立独立的大工业体系是第三世界国家无奈但必然的选择。
虽然大工业体系是无限财富的来源,但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一个不完整的大工业体系无法做到用技术来生产技术,用设备来生产设备,用教育和实际操作来培养人才,这种无法自行升级的工业体系对效率的改善甚为有限。那么,从开始工业化到大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这期间需要对大工业体系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而只能取得相对较少的回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工业化的关键问题。根据取得和利用工业化资源的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归纳出三条工业化道路。
第一条道路:西欧、美国的工业化道路
在这一过程的开始,宗教冲突带来的人均占有资源的丰富、私人资本的商业经营、海军的野蛮扩张、新大陆的开辟共同触发了工业革命。然后,商人们充分开动起原始的大工业体系的生产能力,向传统的农业文明和新开辟的殖民地倾销商品。在19世纪,新兴工业国家的生产能力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富庶面前不值一提,即使是长期的单向自由贸易也不会引起购买力的衰减,商人们很快就赚到了可观的利润,这构成了大工业体系扩张和升级的物质基础。不过,大部分利润并没有被投入大工业体系的升级,因为人们还没有把生产能力的指数化扩张和对工业技术有意识的投资联系起来,在大部分商人看来,大工业体系和其他传统部门一样,持续投资的边际效益也会迅速衰减,与其把利润投入技术开发和基础利润研究,不如把利润投向商业和军事部门,扩大源于传统农业文明的购买力。在最先爆发工业革命的英国,工业革命之初就采用的采煤技术一直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出现其他大工业的竞争,英、法等老牌工业强国才由政府或主要财团出面对大工业体系的升级进行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大工业体系之所以还能不断地升级,主要得益于巨大的利润基数和相对而言无限的市场空间。
其实,对于欧美老牌列强而言,说他们“走上了工业化道路”颇有些牵强,因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没有任何人对此进行过设计或规划,身处其中的人们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即便他们认识到了,在这个时代,个人的思想也无法改变历史的大势。
由于建立大工业体系所需要的资源来自外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走起来最轻松,但对于21世纪的落后国家而言,这种方式没有任何借鉴作用。在21世纪,试图工业化的国家既无法在工业化以前掌握全球海权,也无法在工业化的初期就向外倾销产品。另外,既然人们已经可以认识到大工业体系的作用,所有后发国家都会把宝贵的资源用于大工业体系的构筑和升级,不会走西方早期放任主义的老路。
另外,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各个手工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联不大,除了没有什么技术秘密的农业以外,没有哪个经济部门可以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在这种条件下,任何成熟稳定的传统社会都自然地趋向于分散内部经济权力(对外依然要统一规划资源的使用,如战争、外交),由市场来决定内部资源分配。但正如前面指出的,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资源采集业和金属(确切说是可精密加工的材料,后来增加了高分子材料等)加工业在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后互相促进,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加工精度和个人生产效率,将其他部门卷入自升级的循环,最终建立大工业体系的过程。
受地球资源种类的限制,在工业革命以后,少数关键技术和资源构成了大工业体系的核心,发展经济的根本——建立、维护和发展大工业体系的手段与方式被基本确定,且没有复杂到超出个人或组织的认识能力,因此在大工业体系内部实行计划经济往往是有效的。这就是后面两条道路存在的基础。
第二条道路:日本的工业化之路
日本的工业化之路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比较接近,同样要依赖外部市场,通过向落后地区销售工业品换取利润,再用利润换取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进一步扩大生产。只是工业利润的使用完全由政府(财团操纵的政府或政府操纵的财团)所主导,投资方向明确指向大工业体系,从历史上看,只有日本在这条道路上获得了成功。这条道路与西方工业化过程相似,都是利用外部购买力解决本国工业化资金问题,同时又有西方历史可借鉴,走起来自然要简单一些,发展也更迅速。
但是,由于取得市场、排斥其他大工业体系的行动本身与西方利益相冲突,必须在适当的条件下才可能走这条道路。在日本工业化的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已经称霸全球,但还有一些角落没有完全占领,彼此间的矛盾也没有妥善解决,日本趁机冒险发动两次赌博式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获得了东亚霸权,初步建立了工业体系。但日本企图把中国和东南亚作为独占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这种进一步的扩张终于惹来西方国家的出手干涉,最终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日本战败,但幸运的是,日本在战败以前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人才和社会体制转型已经完毕,战后稍有机会(美苏冷战)就能弥补在战争中损失的硬件,重新走上富裕的道路。
德国的发展历程与日本有相似之处,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德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在20世纪初,政府主导性也没有日本这么强,所以我还是倾向于把德国归为第一类工业化方式。
第三条道路:中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苏联建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中国成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平息数年,这时地球上已经不再有可做市场的空白富庶地域,西方强国之间的矛盾也不如20世纪初激烈,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大工业体系以美国为中心,已经基本上结合成一体(包括日本),没有根本上的利益分歧。苏、中两国不可能再走靠出口获取利润求发展的路线,只能严厉地控制本国农村(这两个国家依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从中提取剩余的人力和粮食,利用这些农业社会的物资和本国的自然资源,从无到有进行工业革命。同时,为了提高工业化的速度,在工业革命进程中,把所有的工业资源都用来投入下一代工业的生产,在开始建设的几十年间,基本没有什么工业物资从重工业的循环里面漏出来,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继续保持在前工业时代。经过大概一代人的时间,苏、中两国分别在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完成了大工业体系的建设(当然在水平上和西方还有很大差距)。
至于其他国家,要么一直安于做西方经济殖民地的地位,要么在工业化道路上误入歧途,试图在西方大工业体系已经占绝对上风的情况下,靠贸易和国内企业自行发展获得工业化资源,结果正如前所述,落入了低水平发展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