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版序言
《慈禧传》是一本关于大清危机时刻、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和权威记录,已重印三次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如雷登的杜夫达克教授的书评:“对历史年代的掌故非常熟悉。”本书同时也得到了专业学者莫斯教授、里基拿德 约翰斯通先生及麦克奈尔教授的肯定。尤其是书中所收录的景善阁下的日记,1924年杜夫达克教授将其重版,并译成英文。尽管杜夫达克教授认为日记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但这并不损害日记的文献价值。当然汉学家们的质疑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更关心书中可信的部分。
本书作者之一埃特蒙德 白克浩斯先生发现并翻译了这篇日记。1898年,白克浩斯来到中国。在这之前他已经花费五年的时间学习日语中的平假名、方言和草书,能够熟练阅读草字书写的日文资料。来到中国后,他又努力学习了两年的汉语,加上语言的天赋,此时的白克浩斯已经能很顺畅地将日记译成英语。
1900年8月15日联军占领北京后,白克浩斯就住在莫里逊大街的居民区( 广东会馆的北面 )。因为这块区域被俄国人占领,他就决定搬到英国人控制的城区内。英国罗兰森上尉及其统率的俾路支团控制了景善住宅附近的玉河西岸。一些评论家对日记方位的错乱提出了质疑,确实景善住宅离这条河还有一段距离。当时英方派了一小支韦尔奇火枪手保护景善的家产,白克浩斯当时就住在景善家里。他到达后,发现正门有两个锡克教哨兵,内院有八个锡克教士兵驻守。白克浩斯先生被授权使用除士兵宿舍外的所有景善房产,并且可以支配这里所有的书籍和报纸资料。但如果发现任何关于义和团的记载或者义和团员的踪迹,都要上报给英国政府。白克浩斯的卧室位于房屋的客厅里,房屋的西侧便是景善的书房。书房里有一张桌子、两个大书柜和几把椅子。砖铺的地面上放着几个被抢空的盒子,到处都是散乱的纸,足有几英尺厚。景善的书信、草拟的奏章、官方文件抄本等装在其中的一个盒子里。走廊尽头的偏门内也是堆满各种纸张,院子里还保留着大火焚烧卷宗的痕迹。抢劫者显然是要找到银子这些贵重东西,焚烧文献也是他们一贯掩盖罪恶的做法。
要找回义和团的犯罪证据,就得梳理大量的资料。白克浩斯首先找到记有清廷离开北京时间的字条,接着又发现了大量写有景善名字的记录。白克浩斯当时担任巴罗将军的翻译,便立马把这个消息报告了将军。英国最高当局很快也知道这个情况。几天后,景善的儿子恩珠被捕,刑部以谋杀和窝藏义和团的罪名起诉了他。景善的日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它详细地记载了恩珠同情义和团的举动。白克浩斯又发现了不少义和团首领的名字如芬车和桂春。萨陶先生此时代替了克劳德?麦克唐纳担任英国驻北京公使,他建议在慈禧去世后出版此书。
白克浩斯接受了萨陶的建议,但是因为一些事情的困扰,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之前,文稿都没有完成。最终在布兰德先生的配合下完成了书稿,但白克浩斯很担心是否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在经历被多个出版社拒绝的打击后,最终威廉姆?黑内愿意出版。
景善的大量文献,都是由一种松软的纸写成的。日记中需要翻译的部分被送往了伦敦,成为了布兰德先生的个人财产;最初发现的手抄本则存放于伦敦博物馆学者真迹室;没有被翻译的一小部分内容,成为了白克浩斯的私人财产,不用于公开出版。白克浩斯很想出版完整并且带有注释的译版,只是视力和健康的原因未能付诸实施。直到两年后,也就是1926年,杜夫达克教授出版了大英博物馆的手抄本的译版。他还想出版一个临摹本的愿望直到1936年3月才实现。这年杜夫达克教授通过白克浩斯的中国经纪人张合才买到手抄本的版权,而杜夫达克教授还没有拿到文稿,张合才却被杀害于北京的家中。
关于日记本身:1900年景善已经78岁,饱受各种老年疾病的困扰。此时他的听力非常差,虽然算不上特别得严重,但是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当他遭受来自家庭内部的折磨时,就可能夸大成对他的侮辱。日记中还经常提到他跟客人讨论宫中和朝廷上流传的信息。年龄大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记性不好,这就造成日记中把“今天”的事情写到“昨天”的事情中。
正如日记中所说,景善对于当时的很多情况十分熟悉,很多当事人跟他私交很深。这些消息对于景善是非常有趣的,但是他并没有出版的意图,所以只是草草地记录下来。日记中也偶尔提到家事,但是这个一家之主好像并不关心这个事情。在日记中景善提到了义和团侵占了家中的房屋。当然义和团是受到他的儿子的邀请,也正是这个儿子最终杀死了景善。也许正是这个理由让他对家中的事情一笔带过。
很多评论家抱怨这本日记遗漏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是一般日记都是这种写法,除非它是有着出版的目的。景善日记只适合他自己的天马行空,考虑到他家里住着一大帮子义和团,那么他的态度有点温和,也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193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