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君臣对
平定战乱之后,曾国藩留任两江总督长达四年,到现在湖南人还认为两江总督是他世袭的职位。在这四年中,他只有在平定捻军时到过山东一次,但时间不长。到同治七年( 1868 )时,曾国藩升为直隶总督。到京城后立即得到了召见,并被一位王公贵族带领,入内觐见。小皇帝面向西边坐着,两位太后在后面坐着,慈安在左边,慈禧在右边。曾国藩这次被召见的经过,被记载下来,十分有趣,读过之后,可以看到慈禧当时的神态。有关国家大事,慈安态度冷淡,凡是问答的话,都是慈禧和曾国藩完成,慈安并没参与。曾国藩进入大殿后跪下,向前挪动几尺,说:“微臣曾国藩敬请圣安。”说完后,脱掉帽子,磕头谢恩,然后站起来,往前走几步,跪在垫子上,离皇帝座位很近。
他们问答的话如下:
太后问他:“你在江南的事情都办完了吗?”
曾:“办完了。”
问“湘军都撤完了吗?”
对:“都撤完了。”
问:“遣散了多少人?”
对:“遣散两万人,留下的还有三万人。”
问:“哪些地方的人比较多?”
对:“安徽人比较多,湖南人也有些,不过只有几千人,安徽人很多。”
问:“遣散得顺利吗?”
对:“顺利。”
慈禧说完后,又问曾国藩以前的事情,还有他的家庭情况。过了几分钟后,曾国藩磕头告退。在召见他之前,太后已经仔细看过奏折,召见的时候问的话简明扼要。曾国藩退下后,太后赐给满汉大臣肉食,并邀请他们听戏。曾国藩有关加大建设直隶海军、陆军的建议,太后都仔细看了。曾国藩在直隶待了一年多,当时直隶总督驻在保定。因此天津教案,虽然难脱干系,但不能都说是曾国藩的过失。这一年六月,南京总督马新贻被刺死,朝廷下达命令让曾国藩到南京任总督,调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李鸿章在这个任上一共待了24年。当时曾国藩年纪已经大了,要求辞去自己江南总督的重任,慈禧不答应,并下达诏令:
两江总督缺极重要。曾国藩前在江督任内,诸事办理完善,最为相宜。近虽有目疾,该督可总揽纲要,无事琐屑也。
曾国藩在京城过60岁生日,慈禧赏赐很多,并且写了一首诗来显示对他的宠爱。后来又赠给他一个匾额,上面写着“国之柱石”四个字,还有一尊佛像,一把玉如意,一件花衣服,十卷江南的绸缎,十匹纱。曾国藩请示太后时,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太后问:“你什么时候从天津出发?”
对:“二十三号从天津出发。”
问:“天津事件中的首要分子是否已经伏法?”
对:“还没有行刑,主要是听外国领事说,俄国公使即将来到天津,法国罗大使要派人到天津查看,因此不能马上处死罪犯。”
问:“李鸿章准备什么时候处决罪犯?”
对:“我在二十三号夜里接到李鸿章的来信,他打算在二十五号处死罪犯。”
问:“天津的老百姓,现在是不是还是爱闹事,不好管理?”
对:“现在百姓都已经安居平稳,不再闹事。”
问:“天津府和县级的官员在事发前都跑到顺德,到底安的什么心?”
对:“府县官员一开始逃跑时,还没有拟定他们的罪名,因此他们敢跑出去,后来派人告诉他们,已经把他们革除后交到有关部分处理,这些官员害怕了,开始从顺德、密云等地回到天津。”
问:“你现在的右眼视力怎么样,还能看见吗?”
对:“右眼没有一点儿光,看不见,左眼还行。”
问:“别的病怎么样了?”
对:“别的病好多了。”
问:“我看你站起来,下跪这些动作,精神还算好。”
对:“精神还没有完全复原。”
问:“马新贻这事儿真是奇怪啊。”
对:“是,这事儿很奇怪。”
问:“马新贻办事儿怎么样?”
对:“他办事儿很稳重,也很认真。”
不久后曾国藩退下,后来又觐见。
太后问:“你在直隶练了多少兵?”
对:“我练了三千名新兵,前一任总督练兵四千,加到一起一共七千,准备再练三千,一共一万人,和李鸿章商量过了,准备按我汇报的方法办理。”
问:“南方练兵也很重要,洋人不能不防,你们要好好去办这件事儿。”
对:“洋人的确要防,现在在海上打不过他们,只能想办法防守,我打算在长江上险要的地方,修建炮台,防范洋人的战船。”
问:“能防住他们最好,这些洋人的教堂就经常闹事儿。”
对:“教堂这些年到处惹事,教徒总要欺压不信教的百姓,传教士就包庇他们,领事官员包庇传教士,明年法国和咱们换约,要在传教这一款上仔细整顿。”
到十月份,曾国藩离开京城,以后就没再回来,一个月后,曾国藩接下总督大印,先处理刺马案,把刺客张文祥稍加审讯后就定下死罪。第二年夏天,曾国藩到各地视察,游玩各处名胜。太平天国被平定后,国家兴盛,人民安居乐业,曾国藩看到秦淮一带,许多游船,音乐声不绝,他满意地说:“我这辈子又看见太平盛世,真是高兴啊。”到了十二月份,他进入总督府办公,就是原先洪秀全的宫殿所在。
曾国藩再次来到江南,任期不长。在1872年春节时他晕倒过一次。几天后,苏赓堂河帅来了,曾国藩出去迎接,在轿子里读经书,突然用手指向随从,说不清话了。回去后自己写日记:
余病患不能用心。昔道光二十六七年间,每思作诗文,则身上癣疾大作,彻夜不能成寐。近年或欲作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事。苟活人间,惭悚何极?
第二天又写:
予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到了第二天,看一个奏章,他又晕倒一次,然后嘱咐大儿子曾纪泽,给他办丧事要按照过去的规矩,不要办道场。第二天他又看乡试中的一篇文章,下午到花园里面游玩,突然感觉不舒服,被抬到屋子里,坐着去世,享年62岁。当时记载,都说南京城中的百姓,在听到曾去世的消息后都哭了。又说他死的时候,有很大的星星在城楼上陨落,朝廷上下知道后,都感到很难过,文武百官三天不上朝。太后下令,追述他的忠诚和做出的贡献,在每个省都建立祠堂祭祀他,来表达朝廷上下对于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