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太后头上动土
近代中国的史学家和评论家,都认为明代衰落和亡国的原因,在于宦官集团飞扬跋扈,把持朝政,控制大权。几百年来,大臣们都认为不能通过宦官接触皇帝。这些宦官,日夜陪在皇帝的周围,经年累月,迎合皇帝的心意,所以经常被宠信,他们的势力很大,大小官员的罢免升迁都被他们操控。但有些官员敢于痛斥宦官,这也是经常有的现象,是中国义利观的体现,这和其他国家是不同的。
慈禧太后当政之后,太监的弊端逐渐增多。大臣们的意见,太后也好像听取一些。关于太监专权的危害,慈禧太后非常明白,但她也纵容他们。她经常说太监们害处很大,但她执政的50年里,竟然没有处理这些宦官。想要改革但不除去宦官,那是没有用的。光绪二十四年( 1898 )的政变,关键在于李莲英这个人。光绪皇帝的新政,第一条就是要除掉太监的制度。李莲英因此害怕并怨恨皇帝,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义和团的兴起,就是这些太监们和旧贵族联合起来,排斥洋人的表现。李莲英是黑名单上第一个,但俄国公使保护了他,不知道是为什么。有关李莲英的事情,可见当时士大夫们对宦官的痛恨,各省官员都对此有看法,维新人士和报纸上的言论,也都感叹这些。而皇帝执政后,也很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无力去除宦官,而且还会带来危险。在光绪三十二年( 1906 ),朝廷实行新政,泰晤士报的北京职员,都认为革除太监是新政的一项。但是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守旧派,他们认为宦官的制度是几千年来定下的不能改变,就像一夫多妻制,是中国的习惯,不足为患。反对这种意见的人,认为自古以来,夏商周都没有宦官这个制度,周代末期开始出现,孔子当时就指明了宦官的危害,从中可以看到,除掉宦官是可行的。
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中原,采取一些制度,限制太监的权力。等到顺治皇帝即位之后,马上召见大臣,说太监只能打扫卫生,不能作为心腹得到重用,并制定几条法规,历来被奉为金科玉律。直到今日,逐渐成为具体条款,主要是限制太监的官位,最大只有四品。由于明代魏忠贤的教训,清代不准太监离开京城。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尤其遵守这些法规。因此200年以来,宦官集团都不敢有放肆的行为。到了近代情况不一样了,咸丰皇帝管教不严,太监们往往公开犯法。到了慈禧执政时期,明末的一些弊端,如阴谋诡计、行贿受贿、专断独行等,又都出现了。甚至到了把持朝政大权,诽谤朝政的地步,而太后就袒护他们,因此太监们随意妄行,无所顾忌。太后执政后期,一点都不在意外界的议论,因此太监们更加猖狂。到了1898年,总管李莲英曾经说,“升迁、罢免官员,都要听我的,皇帝也没办法”之类的话,根本不加顾忌,权力之大,可见一斑。凡是外界谣传的关于宫中的暧昧事情,并没有真凭实据,御史们弹劾以及广东人写的小说,里面涉及的污秽事情,是少见的传闻,不能说里面都真实可信。比如康有为等人的污蔑,是出自于怨恨之心,说的话不符合常理。因此他们所叙述的太后和荣禄的事情,实在不可信,也没什么价值。但每一种谣言,都有它存在的原因,再加上传播之后,难免有所夸大,不只是中国这样,全世界都是这样。因此外面说的话,不能全信,但也不能都不信。而且北京人都很敬爱太后,但说起宫中奢华的生活,以及太监的恶行,都众口一词。这些宦官见皇帝软弱,就欺负皇帝,真是令人感到悲哀。前人记载同治皇帝的死因,也大多认为是被谋害。至于咸丰帝和光绪帝,也认为是被太监谋害。清代宫廷的历史,在最近七十多年,宫中太监作恶之事很多,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在慈禧当政的50年里,太监的权力很大,其中又以李莲英为领袖。
李莲英的外号叫皮硝李( 这名字是因为李莲英在十六岁以前没有进宫当太监时,在河间府拜一个皮匠为师 ),他是中国最坏的恶棍,非常残忍,只要是宫内悲惨的事,大部分都是他干的。当太后去世后,他还在宫里,权力很大,除了被召见外,无论什么事儿,都归他管,太后宠信他,允许他敛财。除了荣禄之外,其他大臣和太后的家属,都不敢和他相比。
咸丰帝在热河生病时,慈禧发现宦官中有一个叫安得海的人,很聪明,做事得体,把他留在身边。太后和荣禄商量的大事,都靠安德海在里面传话。等到太后主政后,他就成了太后的心腹。太后好大喜功,反应机敏,都有安德海的帮助,因此安德海仗着太后的势力,从中牟利。他还帮太后建造戏园,以及其他娱乐设施,来讨好太后,安德海是个长相漂亮,而且有才华的人。当两位太后权力不稳固、载垣的阴谋没有败露的时候,有几位御史认为宫里面过于奢侈。太后听了后不高兴,但表面上还是要顾全大局,说御史们是为朝廷办事的。
北京城民众都知道慈禧喜欢看京剧,这道旨意不过是掩饰的托词罢了。当时御史们总要弹劾安德海,还说宫里面太奢侈,导致户部受影响,开支不足,因此征收各省款项。到同治五年( 1866 )的时候,有两位御史一起奏报,讲明太监的危害。太后以皇帝的名义批示嘉奖。但深宫里面,一切照旧。总管太监安德海的权力,仍然是逐渐增加。太后经常穿着戏服,在西苑游玩,安德海总要跟着。太后赐给他皇帝御用的龙袍,还有玉如意等类似的话,传遍了大街小巷。这样的传言,大多数是好奇的人编造的。但咸丰末年宫中纪律败坏,太后对太监的任用,都是这些谣言发生的原因。其中最有名的事情,就是违背祖宗制定的太监不能出宫的规定。同治八年( 1869 ),太后派安德海到山东办事儿,这事儿没和恭亲王商量,东太后也不知道,安德海到了山东,借着太后的名义,到处索取贿赂( 有一本书,名叫《 中国朝廷之秘密 》,1910年出版,把这个太监叫“小安”,跟叫李莲英“皮硝李”是一个意思 )。当时安德海得罪了几位王公,尤其是恭亲王。由于安德海权势很大,态度傲慢,因此恭亲王不能忍受。有一天安德海正和太后说话,恭亲王来拜见,太后不见。恭亲王很生气。安德海后来的死,就由此开始。这事儿不但让恭亲王很掉面子,还危害了国家的法纪。这位总管太监到了山东,所作所为,强取豪夺,没有不敢干的事情。当时山东巡抚丁宝桢看到他这样冒着太后的名义,对官府和百姓大肆侵扰,非常愤怒,把安德海的行为,报告给了恭亲王并请他作出批示。文书到达北京时,慈禧正在看京剧,恭亲王拜见慈安太后,拟定了谕旨,并请慈安太后在上面签名。
这道谕旨命令丁宝桢马上在山东处死安德海,不必将他押送北京,慈安太后也知道这样做肯定会得罪慈禧太后,但迫于恭亲王的压力,身不由己。传闻说慈安对恭亲王说:“西太后一定会杀我的。”这话是在她在恭亲王递交的谕旨上盖上大印时候所说的。恭亲王派专人送谕旨到山东给巡抚丁宝桢。丁宝桢这个人,胆子很大,在平定太平天国时就很有名。他得到这个谕旨后,立刻处死安德海。
慈禧尚不知安太监之危险,已临死域。因彼专横,不得人心,故慈安及恭亲王之谋,得以不泄。直至事机已过,无从援救。十日后,慈安下谕曰:
本月初三日,丁宝桢奏:据德州知州赵新禀称,有安姓太监乘坐大船,捏称钦差织办龙衣,船旁插有龙凤旗帜,携带男女多人,沿途招摇煽惑,居民惊骇等情。当经谕令直隶、山东、江苏各督抚派员查拿,即行正法。兹据丁宝桢奏,已于泰安县地方将该犯安得海拿获,遵旨正法。其随从人等,本日已谕令丁宝桢分别严行惩办。我朝家法相承,整饬宦寺,有犯必惩。纲纪至严,每遇有在外招摇生事者,无不立治其罪。乃该太监安得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种种不法,实属罪有应得。经此次严惩后,各太监自当益知儆惧,仍著总管内务府大臣严饬总管太监等,嗣后务将所管太监,严加约束。俾各勤慎当差,如有不安本分,出外滋事者,除将本犯照例治罪外,定将该管太监一并惩办。并通谕直省各督抚,严饬所属。遇有太监冒称奉差等事,无论已未犯法,立即锁拿。奏明惩治,毋稍宽纵。
这道谕旨说得比较委婉,好像是害怕叶赫那拉氏的愤怒。跟慈禧平时下达命令定人死罪的口气完全不一样。慈禧的旨意,就像笔中有刀一般,十分锋利,是她这一生中操控大权的秘密所在,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跟着安德海的几个太监,在山东也被绞死,有六个人跑了,其中五个人后来被抓住后马上处死。安德海的家属,都发送到西北军队里面。有一个太监逃跑后跑回北京,将这事儿告诉李莲英,李莲英就禀告了慈禧。慈禧一开始不相信,认为东宫太后不敢不跟自己商量,就下达上谕。因为慈安性情温和宽厚,慈禧一向认为她没什么作为,因此不把她放在眼里。等到太后知道这事儿是真的,一场风波就难以避免。宫里面这种事儿太多了,大家时间长就习惯了。太后知道后,马上去仁寿宫,愤怒地质问慈安,为什么不和自己商量就下达这样的命令。慈安害怕了,就想把这件事儿都推到恭亲王身上,但这仍然不能平息慈禧的愤怒。慈禧发誓以后一定要报复,从前她对待慈安,态度谦和彬彬有礼,虽然一直掌握大权,但在外面仪态礼节方面,和慈安都是平等的。从此之后,慈禧更加留意国家大事,为了避免大权旁落而巩固自己的势力,更不让慈安参政。第二天慈禧在大殿严厉地责备恭亲王,而且用革职、撤销爵位的话来吓唬恭亲王,但后来没有这样做。这是由于国家大事还需要恭亲王处理,不能治恭亲王的罪。加上恭亲王的女儿,是慈禧非常喜欢的,爱屋及乌。但杀死安德海的事情,慈禧一直记在心里,准备随时报复。等到同治皇帝驾崩,之所以不立恭亲王的儿子,而立光绪皇帝,大都以为是这件事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