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二节 谢谢姨妈选了我

时间:2012-11-22 07:35   来源:中国台湾网

  第二节 谢谢姨妈选了我

  同治皇帝死得早,没有后代,都说这是因为慈禧太专权。要不然的话,如果皇后怀孕,或许能生个皇子( 同治皇后有孕之说恐未必确定 )。但如果皇帝有后代,那么皇后就会成为皇太后,慈禧就没有权力。慈禧能够掌权,就是因为有太后的身份。如果皇后生下皇子,那慈禧就不能再掌权了。当时皇族的嫡长子中,憎恨叶赫那拉氏的人很多。等到皇帝驾崩,大家都提议立道光皇帝长子的长孙溥伦为皇帝,这种说法很站得住脚。当时主张立溥伦为帝的王公贵族,都说这么做才合乎规矩。但慈禧已经决定掌握大权,因此即使犯众怒,破坏家法也都无所畏惧。她要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声望,为自己掌权扫除一切障碍。

  当时由于杀掉了安德海,慈禧和慈安两人不和,对恭亲王也不信任。跟慈禧商量即位大事的,只有醇亲王一个人。醇亲王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很有才干,他的妻子是慈禧的妹妹。因此慈禧决定立醇亲王的儿子继承皇位。醇亲王的儿子,年纪比较小,自己可以掌握大权,而且小皇帝的生母是自己的亲妹妹,即便以后皇帝长大了,也能听自己的话。她不愿意立恭亲王儿子,一是因为恭亲王杀了安德海,这是她永远不能忘记的;二是因为恭亲王的儿子,已经17岁了;如果立他为皇帝,那么不久就要亲政,这对于自己不方便。慈禧知道如果立恭亲王的儿子,就要按照祖制,必须还政。如果违背的话,那么大家一定不会信服,平时跟自己不和的那些人,就会借着这个机会来反对自己,因此决定不立恭亲王的儿子。太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动声色地压下其他反对的声音,让那些主张立溥伦和恭亲王子的两方势力,都失败了。这些布置的活儿,都是她控制太监们干的。荣禄也出力不少,加上李鸿章把淮军调过来保卫京师。一切办好之后,就召集王公大臣在养心殿商量立新皇帝的事情。

  养心殿在皇宫的西边,离同治皇帝去世的地方,有1. 25英里。当时一共有25人参与了这件事儿。有坐在殿上的两位皇太后、军机大臣和各位要员。这里面汉人有5个人,包括溥伦的父亲载淇和恭亲王都在场。宫中沿途站满了太监,布置得很严密,紧要地区都派亲信军队驻扎,其中大部分是荣禄和叶赫那拉氏的亲兵。慈禧还命令皇后不参加会议,在他们商量立新皇帝的时候,皇后正在同治皇帝的尸体旁痛哭流涕。同治皇帝穿着龙袍,准备入殓。两位太后面对面坐着,那些与会的大臣,都跪在下面。

  慈禧首先发言,说:“皇后虽然有了身孕,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生下皇子,皇位不能长期空着,应该商量立储君的事情。”恭亲王反对说:“皇后不久就会生产,应该秘不发丧,如果生下来男孩子,就立为皇帝。如果生下女孩子,再商量立别人。”其他的王公大臣,都觉得这么做很合适。慈禧说:“现在南方还没有平定,如果知道朝廷没有皇帝,这风险很大,恐怕动摇国本。”在场的军机大臣和官员中,有三位汉族官员,非常支持慈禧的话,都说南方战乱还没有平定,如果皇位久久不能确定,那么国家局势不稳。这时候慈安太后说:“在我看来,恭亲王的儿子可以继承皇位。”恭亲王听到后,磕头说不敢当。又说:“按照继承皇位的顺序,应该立溥伦为同治皇帝的嗣子。”溥伦的父亲载淇,也磕头说不敢当。慈禧对载淇说:“这都是没关系的事儿,只是你是奕譓( 道光长子 )过继的儿子,你们可以说出从前有这种例子吗?”要求恭亲王回答她。恭亲王迟疑了半天,说明代英宗皇帝就是这样。慈禧对于历史知道很多,她说:“这个例子不好,英宗立嗣是因为孙贵妃欺瞒皇帝所做的,而且英宗在位的时候,国家不安宁,皇帝本人被蒙古军队俘虏,后来回国后他的弟弟已经被立为皇帝。等到八年之后,英宗又发动政变,将皇位抢了回来。”她转身对慈安太后说:“按照我的意思,应该立奕譞之子载湉,你们应该抓紧决定,不能再拖了。”慈安太后没有反对,众人商量之后,醇亲王支持立溥伦,三位大臣支持立恭亲王的儿子,其余的人都按照慈禧的意思,支持立醇亲王的儿子。慈安太后一向退避忍让,于是就听从慈禧的意见。

  这时已经过了9点钟,风很大,漫天黄沙,夜里很冷。但慈禧没有耽误时间,马上派出一队士兵,到城西醇亲王府,用8人抬的黄轿,迎接小皇帝进宫。同时又派恭亲王留在同治皇帝遗体身边,这是怕他生出事端而对其进行的羁押。在宫内宫外,由荣禄严密看守,这都是慈禧的手段,才能在不动声色间压倒反对的人。这些人虽有反对意见,但才能都远远不如慈禧。有人说慈禧的胜利,是她命运太好,其实不是这样子的。我看慈禧的性格和才能,可以称得上东方的拿破仑。还没有到半夜,小皇帝已经在宫中即位,他一直啼哭,就像知道他以后在宫中的不祥命运一般。他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也一同入宫。此外还有几个奶妈。刚登基就先到同治皇帝尸体前跪拜,这是历代的规矩。当时皇帝只有几岁,于是两位太后又开始重新监国,并以两宫太后的名义,下达一道谕旨:

  大行皇帝无子,不得已乃以醇亲王子载湉入嗣文宗,承袭大统。俟嗣皇帝后生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子云云。

  而同治皇后的遗腹子,就绝口不再提,于是大家知道皇后的希望都完了,但也无能为力。王公贵族们按照先前的习惯,共同上奏,请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两位太后下诏答应,说皇帝太小,时势艰难,不得不听从大臣们的请求,继续复出垂帘听政,希望国家大事能够顺利等话,都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

  慈禧又下诏命令暂停修理西苑和颐和园的行动,说这是国家大丧的时候,没有心情再这么做。其实是由于这时候太后不能离开宫中的缘故。慈禧能够随意地破坏祖宗家法来立醇亲王子的原因,在于她平时得到人心,处理事情比较有章法,因此被人信服。

  新立的小皇帝,身体瘦弱,大家都认为他长大之后,一定很难有子嗣,也有人劝过慈禧,但慈禧根本不加理会,这明明是慈禧贪恋权势造成的结果。到1908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皇帝、太后相继驾崩之前,外界经常谈论皇帝登基时兆头不好,寿命不成,活不过太后。在皇帝亲政之前,慈禧一定能长寿。如果再次经历一次废立皇帝的大事儿,就能继续执掌朝政,但这种情形后来没有实现。慈禧的确撤销帘子,把权力交给皇帝,要不是戊戌政变,加上害怕南方革命,恐怕新立小皇帝的事情还会发生。

  皇帝的年号,之所以用光绪两个字,是因为皇帝是道光皇帝嫡系的子孙,而且希望咸丰、同治二朝的内忧外患,到此能够结束。当时又下诏,给同治皇后加封号,但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不能阻挡皇后殉节的决心,皇后在3月27日自尽而死。皇后的死固然是由于殉节,但也是她心里不平所致。对于这件事的议论,有人认为皇后自尽是慈禧讽刺所致。但为慈禧辩护的人,则认为当时皇位已经确定,大势已去,何必这样去做。在事情最紧急的时候没有自尽,后来反而这样做了。但皇后殉节的事情,使外界深受感动,大家议论纷纷。如果没有这件事儿,就不会这个样子。皇后殉节之后,御史和各省都有上奏,说立醇亲王之子不恰当,这都指向了慈禧,因为外界都知道慈安一向行事谨慎,不问政事。这事儿一出来,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了慈禧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又过了四年,吴可读在蓟州同治皇帝陵寝附近自尽,为不给同治帝立子嗣而抗争,太后见到这些,也觉得不安,就下达一道谕旨,说明前因,说如果将来皇帝生下皇子,一定即位之类的话。

  醇亲王是皇帝的父亲,他自己上奏免去他的各项职务,在朝堂之上也必须向皇帝下跪磕头。其实他是皇帝的父亲,没有磕头的道理。在奏折中他说听到儿子被选上,心里很震惊,不知道该怎么办,回到家之后,心里也很紧张,神经错乱,加上肝病犯了,不知道怎么办,恐怕要死去了之类的话。太后看了后,让大臣们商议,后来商定允许他辞去各种职务,只要是朝贺等典礼,都不参加。有国家大事,应该向两位太后咨询,遇上太后生日,要在偏殿行礼,不用跟随众人朝拜。他亲王的爵位,世袭罔替。他管理的军队,交给惇亲王。醇亲王把自己的经验和训令,告诉惇亲王。但这个时候军队已经弊端很深,军队都是些地痞无赖。将官也都什么都不会,因此有没有都没什么用。想起同治初年,慈禧第一次垂帘听政的场景,这是她第二次掌握国家大权了。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