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智者醇亲王
光绪十三年( 1887 ),皇帝已经17岁了,到了执政的年纪,这是定下来的规矩,不能更改。凡是太后任用的官员,都感到不安,害怕皇帝亲政之后,不能保住自己的权位。因此在太后下诏归政给皇帝后,有不少官员上奏,请太后延长垂帘的时间。直到1889年2月,也就是光绪十五年,皇帝大婚之后( 娶太后弟弟桂国公的女儿为皇后 ),垂帘听政才告一段落。
太后此时已经55岁了,这30年来她掌握中国大权,是实际上的皇帝。她退下来也不是自己情愿的事情,但当时时势艰难,不好同外国交涉,谁在那个位子上都不太好过。因此她也想放下重任安享晚年,于是就修理颐和园,作为归政后隐居的场所,从一个日理万机的人变成了娱乐消遣的人。而且光绪帝已经成年了,再不归政,恐怕会惹来大量的非议。有人认为这个时候,太后虽然表面上不理朝政,但没有一天失去权力。虽然身在颐和园,但精神都放在紫禁城。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信的,但总的来说,慈禧退居颐和园,一共10年。在这10年里,她除了增加自己的财产之外,并没有干预朝政。但也不是完全不过问政事。她在颐和园休养的时候,仍然监督观察皇帝的行为,保护着自己选用的官员,那些向李莲英一样出身的人,仍然保有自己的权位。
太后把自己的侄女选为皇后,有很深的用意。先前为同治皇帝选的有勇有德的阿鲁特皇后,经常和太后作对,一直到她死了才算消停。太后有感于前事,所以这次给光绪皇帝选皇后,主要是重用自己的心腹,监督皇帝的行为,随时可以报告。皇后真像太后所考虑那样,看着外表好像与世无争,但是真有叶赫那拉氏的性格,皇帝和皇后经常发生不愉快,这是都知道的事情。但凡有了争执,皇后每次都占上风。因此皇帝宠爱珍妃和瑾妃。皇帝亲政的时候,叶赫那拉家族中一些有实力的贵族,提出应该这时候巩固自己族人的地位,要求给予醇亲王更高的名号,也就是皇帝的名号。太后不准许这样的请求,其实是顾全醇亲王的做法,从这件事看来,中国政界可谓是暗潮涌动。
还有河道总督吴大澂上奏,他先说醇亲王管理海军的功劳,称赞他忠诚谦和的美德,又说醇亲王是皇帝的亲生父亲,应该得到尊崇,应该符合用孝道治理国家的用意。并引用孟子“圣人人伦之至”的名言,并引用历史上的事情,说宋代的濮议( 宋仁宗生前无嗣,死后以濮王赵允让之子赵曙继承大统,是为英宗。英宗即位后,宰相韩琦等提议讨论其生父名分问题,由此引发了一场朝中党派的论战,史称“濮议” ),王珪、司马光等与欧阳修观念不一样,高宗皇帝赞同欧阳修的说法。明世宗想追封自己的父亲皇帝的名号,诸位大臣发生了争执,乾隆皇帝御笔加以批驳,说应该加上这个称号。清高宗的话,被后代奉为金科玉律。因此上奏引用了这些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尾这么说:
本年二月初三日,恭逢皇太后归政之期,拟请懿旨饬下廷臣会议醇亲王称号礼节,详细奏明,出自皇太后特旨,宣示天下,以遂我皇上孝敬之怀,以塞薄海臣民之望,云云。
这篇奏折一定是有人授意这么写的,正好借着这个奏折,太后表达了自己的心意,还可以赐给醇亲王荣誉和恩典。
醇亲王在1875年就上过奏折,说过关于继承的问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愿意受这份荣誉,不给那些无耻谄媚和心怀不轨的人机会,使他们结党营私。而且说以后要预防一些无耻之徒为了献媚钻营,欺瞒皇帝获取高位。这是醇亲王原先奏折的基本意思。但这个问题,现在也不能说已经解决,后来等摄政王监国的时候,又被提起来,那也不可得知。
慈禧归政不久,醇亲王就生了重病,光绪十六年( 1890 )1月,醇亲王去世。前一年的时候,就有御史上疏,希望太后、皇帝亲自去探望,被太后严词痛斥。看到这儿,又让我们想起伊丽莎白处理同样事情的情况。虽然太后反对这样做,但还是不时地到醇亲王府去探视。醇亲王始终是太后亲信的人,对待他比其他王爷要优厚得多。等他去世后,太后很伤心。醇亲王在的时候,经常是太后的参谋,太后很想念他的忠心和才干。醇亲王这个人性格刚毅,那时候中法之战之后,朝廷开会,他曾经说:“宁可把天下送与洋鬼子,不愿使汉人得之。”这些话永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不能忘记。广东人听到这些,非常痛恨,排除满族的心意更强烈了。太后下达谕旨,称赞醇亲王管理水军、陆军很称职( 醇亲王管理水军、陆军的效果,三年后就可以见到,中日之战就可以说明 ),他的丧事应该怎么办理,这些都在谕旨中写得很详细。又以太后的名义,赏赐陀罗经被,并给他皇帝父亲的名号。葬礼很隆重,成全皇帝的孝心,并说不能过分奢侈,以免损害醇亲王生前节俭的美德。太后这些命令,就像她平时主政那样公平,既能防止僭越的行为,又能让皇室的人都知道醇亲王没有得到非分的殊荣。又按照乾隆朝的先例,下令把醇亲王的府邸分成两处,一处祭祀醇亲王的祖宗,一处作为光绪的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