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过寿比打仗重要

时间:2012-11-22 07: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七节        过寿比打仗重要

  光绪二十年( 1894 ),太后过60大寿,这是中国礼俗上最大的事情。太后的权力很稳固,又被国人爱戴,她在颐和园里面,用大量时间专门准备这个最大的庆典。这一年是整岁,一切典礼和装饰,都比往年更加隆重。用皇帝的命令,把颐和园装修一新。自从1889年,就把海军经费和其他费用挪用作为修理颐和园的费用,到现在也没有完全修好。每个省的大员都奉命来到京城,准备参加太后的寿典。荣禄又被起用,作为步军统领。这三年荣禄在西安当将军,是个闲差,这时候他来到京城,又得到宠信。国内的要员,都捐出其俸禄的很大一部分作为给太后的寿礼。这一切都很隆重,还下令在北京颐和园内建造大牌楼作为纪念。没想到中日爆发战争,中国军队屡次战败,太后不得不下诏免除庆贺,并用皇帝的名义,下达了一道激动人心的上谕:

  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本年十月予六旬庆辰,率土胪欢,同深忭祝。届时皇帝率中外臣工,诣万寿山行庆贺礼,自大内至颐和园,沿途跸路所经,臣民扳效点缀景物,建设经坛。予因康熙、乾隆年间,历届盛典崇隆,垂为成宪,又值民康物阜,海宇乂安,不能过为矫情,特允皇帝之请,在颐和园受贺。讵意自六月后,倭人肇衅,变乱藩封,寻复毁我舟船,不得已兴师致讨。刻下干戈未戢,征调频仍,两国生灵,均罹锋镝,每一思及,悯悼何穷?前因念士卒战阵之苦,特颁内帑三百万金,俾资腾饱。兹者庆辰将届,予亦何心侈耳目之观,受台莱之祝耶?所有庆辰典礼,著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钦此。朕仰承懿旨,孺怀实有未安,惟再三吁请,未蒙慈允,敬维盛德所关,不敢不钦遵宣示。各该衙门即遵谕行。

  中国由于被日本打败,受到了很大的耻辱,因此兴起了维新变法的主张,以至于发展到戊戌政变。由于戊戌政变,又有了庚子年的义和团之乱,这些因果衔接。如果没有这次战败的耻辱,可能就没有以后的事情。如果中国能够忍让,不知道能不能避免开战。这只是一个疑问,但不能确定。太后用她聪明的方法,不让皇帝说话,也不让他负起责任。因为她知道这些年海军经费大部分都被挪用作修建颐和园的费用,当时知道这件事儿的人很少,即使是国内的大官,很多也蒙在鼓里。

  李鸿章当时是直隶总督,大家都希望他用军队维持中国在朝鲜的主权,都强烈主张打仗。但根据我们的观察,李鸿章被舆论控制,直到关键时候,才开始冒险作战。李鸿章知道这样做一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关于这件事的一切文件,在光绪二十七年( 1901 )义和团之乱中天津督署被毁,北京税务署也被毁,各种文书都被毁掉了,因此不能知道这场战争的详细情形。李鸿章知道日本两次欺负中国,中国都是不得已忍让。第一次是在1874年,用赔款平息;第二次是在1885年,以出让一部分在朝鲜的主权而平息。这两次的退让,导致了这次的逼迫作战。他知道把朝鲜的主权给日本( 当时朝鲜只是中国的藩属国,没有什么真正利益相关 ),也只不过是能和好一段儿时间,过一段儿满洲就危险了。因此在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日本和俄国把东三省的命运,压在了《 朴次茅斯条约 》上,中国不得不认命。日本强占中国的土地,在外交上没有什么道理,只是突然挑衅。李鸿章知道日本准备了很多年,中国的海军、陆军根本不是对手,但他的同僚们都像庚子年那时候一样,盲目自大,藐视日本。驻扎在朝鲜的袁世凯还给李鸿章报告:

  日本苟起衅,英国必助我国,汉城英领事之态度,可以为证。

  ( 1908年袁世凯曾经派华特希惹到北京,参与谋划,而且日本军队进入汉城时,袁世凯是在一队蓝衣兵的护送下逃跑的。 )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是李鸿章怂恿朝廷开战,这么认为的人很多。其实李鸿章只不过是主张派军到朝鲜平叛,并不主张和日本挑衅,他知道日本早就想同中国开战。但后来有一个德国人给李鸿章当军事参谋,对战争很热心,主张打仗。李鸿章被打动了,于是改变了自己稳重的看法,没有坚持到底,派出“高升”号和一队水师前往朝鲜。这是和朝廷商量后的结果,这是为开战先作准备,等到“高升”号沉没,陆军惨败,李鸿章于是极力推诿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责任。外界大多责备李鸿章不自量力,同日本轻易开战。中国人则说他是汉奸帮助日本,后来又指责他把满洲卖给俄国人。慈禧知道李鸿章才能很大,但不信任他。甲午战争后,御史都对李鸿章开火,有时候都波及到太后,太后极力维护他。光绪二十一年( 1895 ),有一位御史叫安维峻的,上疏指出太后和李鸿章的错误让中国受到了极大的屈辱。

  皇帝下谕旨痛斥了这封奏折。谕旨一看就知道是太后的意思,有人攻击太后的心腹太监李莲英,太后很不高兴。当时太后很注意皇帝的行为,只要是奏折都要亲自查看。

  其实太后对于中国被日本打败的事实也感到很屈辱。日本和中国的士大夫经常认为,日本的文化,都是来自于中国。太后害怕日本军队入侵直隶,不得已才忍受屈辱签订合约。虽然合约的条件很苛刻,但也同意了。李鸿章跟朝廷讲,俄国和欧洲的强国,一定会仗义执言,不会允许日本侵占满洲,太后就决心议和了。太后知道李鸿章的处境比较困难,这次战备不是一个人的罪过,因此她不想让任何一个人受委屈,但这次打仗,又赶上自己的六十大寿,同时上演。这使太后尤为愤恨,她严厉地责备光绪皇帝在没得到自己的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开战,让国家遭受了很大的屈辱。太后和皇帝关系越来越差,矛盾也越来越深,因此1898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有宫廷政变的阴谋,双方成为都想置对方于死地的仇敌。凡是知道宫里事儿的人,都对这些很了解。从1894年到1896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年到光绪二十二年,皇帝和太后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有什么矛盾,但实际上矛盾很深。又赶上皇帝的生母,也就是太后的亲妹妹去世了,太后和皇帝之间,少了一个调停居间的联系人,因此巨变开始酝酿发生。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