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常伴君侧,非喜勿扰

时间:2013-06-19 10:09   来源:中国台湾网

  茶叶可大可小,小的是爱好、性情、习惯,它出现在不同位置,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茶的精神就在其中。

  在厨房里,茶是柴米油盐酱醋的配件,考验家庭的运筹、陈列、调度与运营能力,主妇因为厨房与茶,散发出异人的光彩。选择什么时候泡茶,用什么样的水泡茶,都体现出一个家庭主妇的品质。

  好女人如水,她用心泡茶,用茶水缓解丈夫的疲惫,用茶水塑造孩子的品性,也用茶水拉近几代人的关系。这些,从她进入到这个家庭那天,为长辈敬茶就已经开始。如果不懂这些,那么这个主妇势必成为茶宠,瓦解了生活的组件,也把自己推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

  今日无处不在的盖碗,来源颇有爱意。相传为一蜀中之女发明,她看到嗜茶的父亲每每饮茶,都会被开水烫手,于是为茶碗加了一个后来被称为茶托的底,阻隔了热的快速传递。再后来,又在碗上加了个盖,形成了今天俗称的“三才碗”。盖为天,人为碗,地为托,人在天地之间,茶将人置于草木之间,而情感,把三者连贯起来。

  在书房和卧室里,茶搭配着琴棋书画诗酒。茶检阅主人的品味与情调,是雅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人也许并不常喝茶,但他需要用茶与茶书来点缀,这似乎不是汉文化独有的现象。李肇《国史补》言道,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常鲁公出使西蕃,在帐中烹茶。赞普初不识茶,问是何物?当得知是茶时,他便命人搬出各种茶类。

  茶初兴时,会泡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常伯熊因为习陆羽茶艺,而令朝中御史大夫刮目相看。唐代诸多大才子的介入,相    继把茶雅文化推到极致,形成了喝茶便雅的观念。名山大川最好,幽林小筑亦佳,即便这些都不具备,有茅屋一间也无妨。只要水灵具精茗上乘,佳人侍坐,也会怡然自得。

  郑板桥所谓:“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宋代举国兴茶,欧阳修得到梦想多年的小龙团茶,竟不忍品饮,只在家中赏玩,多次撰文记叙,令人可叹。宋徽宗号召天下人多喝点茶,脱脱俗气。脱了俗气,就是槛外人,妙玉在《红楼梦》

  里再次把饮茶推向玄妙之境。

  古龙笔下酒鬼甚多,茶人写得极少。秋鼎风却是个例外,意外之笔却把一个爱茶之人写得令人好生敬仰。陆小凤千里追凶,来到鸟不拉屎的黄石镇,在线索中断穷途末路时,却意外从简陋的大眼客栈里发现了上好的茶具和茶叶,从而揪出藏匿于此的品茗高手——巴蜀剑派的掌门人秋鼎风。

  化装为卑微驼背的掌门人,可以丢掉名气,丢掉尊严,到最后,丢掉金银财宝,毕生丢不掉的却是那独特的茶香与味道。

  在客厅里,茶体现出有朋时至的喜悦,客到茶水来,寒暄关怀所至,身心皆暖。在这里发生媒妁之言,把男女的重要关系,对接到了茶与水的融洽结合,由茶性不可移和种茶必下籽引出的“茶礼”也指向了男女婚约的忠贞不渝以及婚后的多子多福。

  茶的渗透是无声的,悄然之间,就改变了人与人之关系。

  宋代男子曾引吭高歌:“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元代湖州竹枝词里,女子一展歌喉:“临湖门外吴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茶为媒,一盏定终生。

  早在明代,许次纾就感叹中原久失茶礼,边疆之地反而得以保留。

  昔日之王婆,今天之茶托,无不借茶之名,从事各种不可告人之勾当,但这决不是茶的错。

  郑板桥在《扬州杂记》中亲叙自己因茶联姻的故事,读来令人神往。

  烟花二月板桥至扬州,在扬州城外十里之地,茂林之中,文杏竹林之间,有户人家。板桥叩门进入,徘徊花下。有一老妇,捧茶一瓯,招呼板桥入座。然后,作者与读者相遇了,板桥发现此处四壁皆挂有自己所作之词。读者偶遇作者完全是一个概率问题,老妇深知机会难得,遂呼17岁女儿前来相见。

  既是偶像亲临,女儿自然费时梳妆打扮一番。见面便言道:

  “久闻大名,熟读你的词文,爱慕你的文采,能否留下墨宝呢?”

  佳人在侧,又岂能不从?于是淞江蜜色花笺、湖颖笔、紫端石砚摆在眼前,佳人纤手磨墨,板桥妙手写书。老妇见其郎情妾意神合,有意嫁女,板桥自谦寒士一枚,恐无福消受,但又许诺,倘若自己成为进士,必来迎娶。双方同意后,以《西江月》一阙为订礼。

  后来虽有波折,但这场因茶而结的姻缘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元稹《莺莺传》中,莺莺给张生寄了文竹茶碾子,上面却洒满泪水。

  李渔小说《十二楼》写道“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女儿生得漂亮,父母可以很过瘾地吃茶,但吃得欢时,也要注意影响,否则变成水性杨花的指代。《明珠记煎茶》中,男人为一睹其未婚妻芳颜,不惜男扮女装为茶艺师。

  茶使人近,也可以使人远,捉摸不透的,是人,而非茶。

  在坟头、庙宇与祠堂,茶是祭品,与祖先魂灵共在。

  南齐武帝萧赜立遗嘱云:“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神异记》

  中也说有民用茶敬奉神仙。唐代寺院中一直盛行以茶“祭佛”,宋哲宗去世时,也使用了茶伴酒祭奠,“宰臣再升殿,奠茶酒讫,移班诣东序,贺皇帝即位。”

  每年除夕夜,家父都会带着一家人,备好茶、酒,在家中向天地祖先祭拜。

  我每年回家,都会遇到前来借茶的乡亲。有人平日无饮茶习惯,忘记购买,到了祭祀前夕才猛然想起。自己可以不喝,但岂能唐突先人,做不肖子孙呢?

  在佛堂,茶与智慧并存,是谓“禅茶一味”。吃茶在男女青年那里,是套近乎、相亲的别称,到了赵州和尚那里,“吃茶去”

  变成了禅门话头。

  茶来到办公室,有着排毒、提神、解乏、解压与分享成功的意义。

  被职业化以来,办公室成为家之外最重要的场所,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会对家里的生活造成影响。然而当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多人群集办公导致办公空间越来越小,加上    电脑辐射、抽烟者多等因素,办公室变成都市中重度污染的区域,茶就显得重要起来。

  当记者的朋友对我讲,以前到办公区找负责人,总要被受过专业培训的员工连番盘问,有时一句“老板不在”就把自己打发了。

  但现在不一样了,进入到办公区,只要看到有茶盘的房间里人影晃动,必是老板无疑。

  普通员工固然没有足够的空间摆放老板那套茶盘和功夫茶具,但喝茶杯子总会有吧?嫌茶渣麻烦,取茶麻烦,立顿袋泡茶和冰茶在欧美发达国家应景而生。老外对茶的认识与国人不同,他们甚至都不想看到茶叶,只需有味。而对中国人来说,我们要求茶不仅有味,还有叶,甚至还能创造出一种饮茶氛围。袋泡茶的出现,满足了这种在狭小的空间里,办公族也能过品质饮茶生活的需求。在小小的杯子中,你能看到草木之叶,能闻到鲜花气息。

  苏州茶人陶文瑜甚至认为,最好的喝茶地点就是单位,介于园林和院子之间,也就是介于精致和随意之间。这种状态喝茶最好,最随意也最贴心。现在许多公司也把下午茶当做办公文化,大家端着茶杯,相互吐槽,放松与分享,就在一杯之中。

  当茶一旦与国家、民族发生关系,就赋予了茶非同一般的意义,曾经茶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中国、英国与美国的发展皆与茶有着莫大干系。这点,我们在《茶叶战争》一书里,有着全面的解读。

  这些,不能混为一谈。

  稻让人活下来,而茶让活下来的人活得更加美好。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