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黄庭坚说:“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茶饭之关系,还有“茶余饭后”。说闲话,喝清茶。嘴巴管不住,脑袋里放野马,一旦往深里追究,就会出大学问。
农学家游修龄研究发现,茶与水稻的起源乃同地同时,哪里 有水稻,哪里就有茶。在植物生态学上,照叶林文化带在中国西部的位置,就是我们今天常言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和澜沧江流域。
这里气候湿润,生长着常绿阔叶林,以栽种水稻、杂粮(包括旱稻)、薯类为主。这里既是亚洲栽培稻的发源地,也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前往云南西双版纳寻找和探访古茶树的茶人从未中断过。有高举“中国茶叶复兴”大旗的,有力图证明中国云南才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当然,自2000年后,普洱茶热销于华人圈,来到这里朝拜南糯山以及巴达茶树王的人更是如过江之鲫。
傣族人喜欢用竹子来装饰生活,建筑、日用品都与竹子有着密切关系。用竹筒侍茶米,别有一番风味。一个竹筒,盛满米放到火上烤熟后,就是芳香四溢的竹筒饭;放进茶,出来就是清香远漂的竹筒茶。
傣族贝叶经《游世绿叶经》中记载说,佛祖游世间,从易武山上下来,在山脚林边,见两位放养骡马的傣家人,他们正在做午饭。见佛祖到来,两位傣家人急忙叩拜并向佛祖敬献开水。佛祖见水中无物,白开水喝而无味,便在附近摘来几片绿叶,在火 边烘烤,放入盛开水的竹筒中,顿时一股清香扑面。两位傣家人喝下,觉得其味清苦,却又喉中甘润,问佛祖这是什么叶子,有如此清香和甘甜。佛祖说这是天下的好东西,是味美的茶叶,不仅能生津解渴,在没有菜时,还能用来泡饭吃。两位傣家人当即试尝,果然味道美,于是记住佛言,每日采来鲜茶烘烤煮吃。
后来出现的傣族欢迎词里有唱说:“远方来的客人啊,请把澜沧江边的竹楼当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会不渴不乏走天涯。”
去过西双版纳的人都会感慨,傣族先人真是会生活,像景洪坝、勐海坝这样的好地方都被其占了。而地理学家会解释说,当初傣族人来时,这里还不是坝呢,不过是一片水域罢了。喜欢逐水而居的傣族人,最先并不是为了选择平地才居住到这里,他们只是喜欢与水住得更近一些。
傣族的生活离不开水,没有一个傣族村寨附近没有好水,云南的傣族居住地都与云南的几条大江流域——澜沧江、怒江、红河、金沙江相近,那些坝子正是河流冲刷山谷形成。早期的坝子住着并不舒服,湿气重,加之多雨,瘴疠之气也很严重,许多民族都跑到山上,只有爱水和乐观的傣族人留了下来。那些居住在山上的人们至今都还好奇傣族人民是如何在瘴气的笼罩之下,延续他们的美好生活,这种质疑之中包含了数不清的理想和神奇。
茶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被广泛饮用,现在被视为与瘴气有关。喝茶能解除瘴气的危害,这点与槟榔、鸦片的使用有共同的起因,也是茶叶作为药用价值的最初功用。
明代景泰年间的云南志书说,澜沧江“多石,不可行舟,夏秋潦涨,饮者辄瘴疠,惟百夷男女,四时浴于其中”。而清代《滇云历年传》则说,橄榄坝虽然土地肥,但官兵每年因为瘴气而死的有上千人,是一个令外地人恐惧的地方。但傣族人对这里不离 不弃,这种不怕死的态度,已经很好地说明傣族人对水的热爱。
喜欢半山而居的哈尼族创造出了举世震惊的梯田文化,留在水边的傣族,则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水文化。每年四月中旬的傣族泼水节,已是世人对水最大的膜拜。傣族人深信,水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
稻让人活下来,而茶,让活下来的人活得更加美好。稻在坝子上,茶在丘陵中。一个来自大地,一个来自山林。摘山水之利,过属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