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史无前例的全球不平等

时间:2013-01-22 08:48   来源:中国台湾网

  史无前例的全球不平等

  对于气候变化导致的社会后果和暴力问题而言,未来数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增高多少度,海平线升高多少厘米,都不起决定作用。社会后果现在已经存在了,并且将随气候的变化愈演愈烈,其程度取决于气候变化的范围和幅度。我们也很难回答气候的变化究竟是人为造成的,还是像地球史上经常出现的那样,只是一次自然界的气候震荡。因此,对于暴力问题,也得不到更多的启示。

  作为社会科学家,我在以下陈述中主要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因为,这些报告在公布之前经历过多方的政治讨论,最终过滤掉了所有夸张成分。我们知道,在这些商议程序中间,关键的并不是科学的真实,而是利益—即什么样的结果会使哪个国家承担哪些义务。这样的政治协商程序迫使某些科学家妥协至违心的边缘,可想而知,它得出的最终评估结果是极端保守的。由于政治参与者的目的在于规避分析报告可能得出的责任与行动,报告结论以可信性为遵循原则,由此而极不具备预测性。

  在公开的讨论中经常被忽视的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只有极小一部分内容以模型、预测和假想为前提,而绝大部分是以已经测算出的有关气温和海平线的升高或冰川消失规模的数据为依据的。如此看来,这些报告更加着眼于过去和现在的客观事实,而不是未来,它们只为遥远的未来留出了巨大的预测空间,而不是为临近的未来。在世界大部分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不需要依赖任何复杂的测量过程或者海洋学、气象学和化石生物学研究结果,气候变化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可以清晰感知。那么,以人们今日所见,什么才是气候变化的本质和后果呢?

  2007年公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说明,人们今天可以观察到的气候变化有90%的可能性与人类行为有关,即自工业化开始,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造成了现在的后果。工业与交通消耗能源排出的二氧化碳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大因素,此外,农业和畜牧业也产生了大量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现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含量达到65万年来的最高值。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这样写道:气候总体变暖已毫无疑问,它将表现为气温和海水温度的升高、冰川和冻土的融化及海平面的升高。人们从1850年开始测量年平均气温,最热的年份是1995年至2006年。而人类推测出的最近一次高于今天的极地气温是在12万5千年前。海水温度升高的范围直达3000米深海,而海平面升高反映了气候变化的系列效应——水汽由于气温的增高而膨胀,极地冰雪与冰川的融化使得水量增大,这是气候变暖引发的系列连锁反应中比较简单的一种。未来还有更多更加复杂的交互反应,反应的程度也将愈发激烈,这使得人们对未来各方面的预测都带有不确定性。就目前观察到的情况来看,降雨区域和降雨密度在改变,沙漠化日益严重,在以前从未有过极端气候现象的地区,诸如持续酷热、风暴和强降雨等等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这些都属于气候变化的后果。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在排放量不变的情况下,全球平均气温每十年将上升0.2摄氏度。如果排放量持续增高,气温也将上升更快。委员会根据不同的排放量和增幅度测算出的不同结果总结得出一个气温增长的上限和下限,即到本世纪末,气温最高增加6.4度,最低增加1.1度,海平面将升高18至59厘米。这其中差别不可谓不大,它意味着生活状态的改变。

  未来冰川将进一步融化,永久冻土带也将解冻,台风和飓风将更加频繁地、在甚至从没出现过台风的地方出现,地球北部降雨将增强,而南部雨量将减少,这些现象之间的交互作用还很有可能导致洋流的改变……虽然,人们对于何时何地将发生什么显然不可能做出详细的预测,我们还是清楚知道,所有这些对于动植物以及人类的温饱和生存都会产生影响。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4月公布的关于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的社会后果的报告得出以下结论:气候变化对于局部地区的影响是极为不同的;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后果却不仅仅取决于这些影响,也取决于各地区所具备的应对灾难的能力。在北欧,生活水平高,温饱没问题,灾难保障措施非常先进,社会损失可以在物质上得到补偿,气候变化导致的社会影响就相对微弱一些。但像刚果这样处于贫穷、饥饿之中的地区,缺乏福利救济,饱受暴力冲突之苦,它们因气候变化所受的打击就大得多。

  这就出现了一种不公平的恶性循环:那些可能受打击最大的国家最没有能力应对这些后果,而那些受影响最小、甚至因气候变化而得益的国家反倒却最有能力应对因气候变化造成的问题。此外,那些遭受最大打击的民族恰恰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少的民族,而最应对污染负责的人群却很可能承受最小损失。这里,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全球性不平等现象,现存的世界性的生存机会的不均衡和不公平将由于气候变化而更加严重。

  饥饿、气候变化导致的暴力冲突和国家局势的混乱使得非洲成为地球上受危害最深的一个洲。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2020年,非洲将有至少7500万人口得不到足够的饮用水。即使在今天,在非洲某些地区,已经只有少数人口能保障拥有饮用水:在埃塞俄比亚,是22%的人口,在索马里,是29%,在乍得,是42% 。干旱和地下水的减少、干涸使得农业受到打击,专家预测,到2020年,个别地区的农业产值将减半。渔业的情况也同样糟糕,湖泊和河流中的鱼类种数在持续减少,沿岸地区受到洪水的危害。在东非这样的从来没有流行过疟疾和黄热病的地区,疫情也开始传播。目前,人们根本不清楚,上述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

  在亚洲地区,同样出现了严重的饮用水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气候的剧烈变化、喜马拉雅山冰川融化导致的洪水和雪崩。到2050年,将有至少十亿人口面临饮用水匮乏的问题。在某些地区(东亚和东南亚),食物产量可能会增加,而在另一些地区(中亚和南亚),食物产量却将减少。由于洪灾频繁,腹泻等疾病将增加,水温的增高使得河流沿岸地区发生霍乱流行的几率加大。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能性因国家而异,但多数国家完全无力应对。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样面临严重的水资源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此外,最先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是物种多样性,暴风雨和涝灾也将增加。但由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具备良好的防御调节能力,其社会后果不会像非洲或亚洲那样剧烈。

  南美遭遇到的问题是地下水位降低和沙漠化。与气候影响无关的森林砍伐现象以及由于焚烧热带雨林而造成的土壤流失,在这个地区助长了气候变化产生的后果,也进一步加速了物种灭绝。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洪灾同样威胁着这里的河流沿岸地区,南美各国的抗灾和修复能力也各不相同。

  相对而言,气候变化在极地引起的社会影响很小,因为这里几乎无人生存。但这里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尤其严重:海洋冰层融化,永久性冻土解冻,连同受到侵蚀的海岸,都不仅影响到居住在此地的人类和动物,而且也影响到海平面的高度和水汽蒸发等等问题。气候变暖也带来一些积极作用,如土地使用的更多可能性、对冰层下可能存在的能源的开采以及新的航运通道的开启。但是,与之相关的有关这一地区主权和开采权的纷争目前也已经出现。

  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群岛的居民因为气候变化受到巨大打击。这种打击不仅在于,作为他们收入来源的捕鱼业和旅游业利益下滑,更关键的原因是,由于海平面增高,很多岛屿变得无法生存。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从历史中我们知道,移民行动潜藏着巨大的冲突危机。

  与以上地区相比,尽管融化的冰川、极端的天气、泥石流、洪水等等对于农业和旅游业都不好,但气候变化对欧洲来说根本无关痛痒。这里也存在着南北差异:由于可以增加种植水果、稻谷、葡萄等高利润作物的面积,北欧国家可能因为气候变化而获利,而地中海地区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干旱和水资源匮乏问题。但是总的来说,欧洲国家都具备很强的能力来限制气候变化带来的不良后果。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采取诸如加强堤岸保护这样的应对措施来应对灾难,甚至可以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欧洲,气候变化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非直接的,涉及的是增大的边界压力以及产生变化的安全局势等问题。

  北美的情况与欧洲类似。在许多地区,农业条件因气候变化得到改善,当然,在另一些地区,也有可能出现恶劣气候而对冬季运动产生影响,并且出现洪灾和干旱。酷热也很有可能出现,沿海地区尤其可能遭受飓风和洪水的袭击。与欧洲一样,在北美,人们也已采取了应对措施。 就抗灾能力而言,情形和西欧类似,各地区水平不等。

  总之,气候变暖在全球导致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是不均衡的,随之产生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地理分布上,也表现在时间先后上,它们都隐藏着巨大的冲突,而冲突的结果将在不远的将来完全爆发。

  名为“2度”的美丽幻境

  气候专家一致认为,假如气温可以被限制在比前工业时代高两度的范围——也就是比现在的气温高1.6度,我们就有可能控制住气候变化引发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根据佛瑞德?皮尔斯的预测,截至上一个冰河时期,大气层中存在着6000亿吨的二氧化碳,这个数值一直保持到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以来的人为排放,该数值目前已经升至8000亿吨。如果气温升高的速度不会加快,实际大气层最多可承受的量是8500亿吨。而目前,全球每年增加的排放量是40亿吨。如果我们不把因新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发展导致的排放份额算在内,大约十年后,我们将达到8500亿吨这个数值。而只有在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五年后不再增加,接下来的50年后至少减少一半,然后再保持持续递减”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将气温增加控制在2度范围之内,阻止气候变暖。当然,你是否认为以上目标可以实现,实际取决于你是否相信集体理性的存在。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