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是毒药
股市在绝望中落地,在悲观中诞生,在欢乐中拉抬,在疯狂中消逝。
——巴菲特
随波逐流是散户们常见的一种心态。这是指散户们在自己没有分析行情或对自己的分析没有把握的时候,盲目跟从他人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从众心理,这有时也是必须的。在股市上也不例外,股市上的交易气氛,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对投资人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到证券公司营业部现场从事交易的投资人,大概都有过被交易气氛所左右,最后身不由己地跟着气氛买进或者卖出的经历,因为大家一般都不会拿自己的血汗钱去冒险。这种随波逐流、盲目跟进的心理决定了股市气氛。这样往往使大家做出违反其本来意愿的决定,如果不能理智地对待这种从众心理,则往往会导致投资失败,利益受到损失。
艺术品投资很赚钱,但是对艺术品投资有所了解的投资者并不多。很多投资者都是跟在高手后面,盲目投资。高老是个没什么名气的画家,作品也不怎么样,所以他常常为自己作品的销售烦恼。后来,他用高价请了几个鉴赏名家给他的画写个评论,还让名家假装买他的画,不久之后,高老身价暴涨,作品居然供不应求。
可以看出,高老身价飙涨就是市场中的人们盲目跟风、随波逐流的表现。就跟我们经常听到的笑话一样:一个人走到路上流鼻血了,于是仰着头止血,旁边的路人都以为天上有什么东西,一个个跟过来都好奇的望着天,最后望天的人越来越多,流鼻血的人捂着鼻子走掉了,还剩下一大堆路人在那不明究理的仰望着。
盲目跟风让人变得愚蠢。
巴菲特从来不随波逐流和盲目跟风。1968年,华尔街股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道琼工业指数一路上扬,交易厅里人头攒动,委托报单如潮,几乎令人喘不过气来。人们争相传递一个又一个能够发财的股票信息,又同时被急剧而来的财富迷乱了心窍。一时间,华尔街彷佛遍地是黄金,俯仰之间便能成为百万富翁。面对如此繁盛的股市,巴菲特在将近半年的时间内却一直少有举措,他更多的时间只是观察思考。大潮滚滚,巴菲特冷静旁观,拒绝被“金钱”所诱惑,其心智和毅力确实非常人能比。
在华尔街股市的鼎盛期,巴菲特宣告解散合伙人企业。一个专注于股市投资的合伙人企业解散,声名显赫的巴菲特将要退出股市经营。面对这个消息,人们惊得目瞪口呆,无法相信。而就在快年底时,奇迹发生了:股市的牛气渐尽指数几度飘摇,令人胆战心惊。人们这时才想起来自奥马哈的巴菲特和那个被解散的合伙人企业。
在2000年,网络概念股在全世界股市出现的时候,人们对网络股异常追捧,一些亏损、呆账率极高的股票,一沾上网络的边便立即鸡犬升天,网络股成了大热门。但是巴菲特没有因此乱了阵脚,他对外宣称自己看不懂高科技,没法投资。巴菲特的坚持又一次让世人对他刮目相看,一年后全球出现了高科技网络股股灾,泡沫满天飞,人们这才明白“不懂高科技”只不过是巴菲特不愿意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借口。
正如华尔街股市流传的一句名言:“股市在绝望中落地,在悲观中诞生,在欢乐中拉抬,在疯狂中消逝。”巴菲特深深了解股市的操作规律,他最终成为这句话的受益者。
现在在股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逢牛市时,大家都谈论股票如何好赚,进场的人最多,成交量猛涨,达到了“天价天量”。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股民的从众心理造成的。结果,达到天价的股票持续不多久,突然下跌,受害人就非常多。
正是由于大多数散户们跟着机构走,小机构跟着大机构走,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股市的真正情形,只会随波逐流,才造成了人气最弱时不敢买入,等到大家疯狂抢进的时候才跟随进去的现象。反而导致很多人血本无归。
所以,股市上历来就有“十人买股七人亏,另有二人持平,只有一人能赚钱”的说法。这是对那些随波逐流的散户们的最好忠告。
因此,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不要对那些虚实掺半的信息迷乱了双眼,一定要拥有自主判断、自主决策的能力,避免人买亦买,人亏亦亏。
智慧箴言
有些人,具有浓厚的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干,我就怎么办。别人怎生活,我就怎么生活,永远不想强于别人。他们会一直跟在别人后面,非常安逸平淡地度过此生。
还有些人,他们不甘寂寞,逆水行舟,他们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他们不愿随波逐流,他们希望出人头地。他们在前进的路程中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但他们从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坚持走了下去,最后他们终于达到了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