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龙骨》:揭示世纪寻找之谜

时间:2016-09-07 09:13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龙骨》:揭示世纪寻找之谜

  《龙骨》

  邬江、崔国民 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凸凹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战火中丢失,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寻找,一直到当代,仍不知所踪。

  邬江和崔国民积32年的沉潜之功,于2016年7月推出了洋洋七十余万言的长篇纪实小说《龙骨》,填补了文学描绘的这一历史性空白。既还原了“考古新发现”的历史现场,又揭示出了“北京人头盖骨”出土的前世今生。

  崔国民先生曾任“北京人头盖骨”寻找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任,邬江先生也对“北京人头盖骨”丢失事件的亲历者——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进行了长达18年的跟踪采访。两位作者是事件的推动者、参与者,因而有很强的“北京人”情结。他们以自觉的使命担当,倾情投入写作,以惊人的毅力,攀登了三座“大山”,即:现场勘查和当事人寻访之山,史料搜寻、积累和爬梳之山,进入情境、准确描绘之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在场”的写作,其文本翔实、生动,既引人入胜,又堪可信任。

  小说之所以命名《龙骨》,其一,是因为北京人遗址所在地史称龙骨山,所以北京人头盖骨又别称“龙骨”;其二,是寓示着小说的写作,要既见事也见人,戮力呈现出中国几代地质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头盖骨挖掘、保护和寻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前仆后继、永不放弃的奋斗意志、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即龙骨精神。

  《龙骨》分为上、下两册,共30章。以1900年庚子事变,第一个发现“龙骨”(甲骨文)的大学士王懿荣的遇害为开场,展开了中国考古纪实的百年画卷。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中国考古学家和亲华的外国考古学者友好合作,几经波折,终于挖掘出北京人遗址和北京人头盖骨,既证明了北京周口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使中国的考古事业进入国际视野,走到世界前沿。这之后,日本和西方列强觊觎之心陡升,不断向头盖骨伸出魔爪,终于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五枚珍贵的“北京人头盖骨”在太平洋上神秘失踪。就这个过程,作者展开了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叙述——既记录了在考古新发现中,几代中国考古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终有所得的心路历程,也记录了为了捍卫国家珍贵的历史文物,中国的爱国人士不屈不挠、奋勇捍卫、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壮举。同时也以考古活动为背景,描绘了梁启超、胡适、翁文灏、裴文中、贾兰坡、梁思成、梁思永、李济等历史人物在民族求存图强中的历史作为。

  因而小说具有复合品质,有多维度的叙事功能——

  在考古方面,它记述了北京人遗址和“北京人头盖骨”挖掘出土的全过程,是历史纪实。在人物刻画方面,他依托当事人的行为轨迹和个人回忆,有来路有成因,有力地回答了为什么这里是“中国地质学家的摇篮”的学术命题,因而是地质学家的奋斗史、心灵史。在社会学方面,它揭示了北京人遗址的挖掘和“北京人头盖骨”的跨世纪寻找,不是孤立的考古事件,而是有着时代潮流、历史变革、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的深刻支撑,因而是有着变革史、爱国史的精神图谱。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考古学家徐光冀所说:“崔国民、邬江两位先生的这部历史考古小说,围绕‘北京人’周口店遗址的发现的艰苦探索历程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展开详细描述。描写了从北洋军阀时期、北伐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取得的成果。展现了从中国近代考古学发端、发展至今近百年的历史,讴歌了几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的成果以及丁文江、翁文灏、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李济、梁思永等地质、古生物、古人类、考古学家的功绩……

  由于小说把叙事放在了中国历史的大范围之内,甚至是世界重大事件的背景下,因而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无比正确的。”

  这部小说,在写作手法上,纪实与想象混搭,学术与情感交融,集科学性、知识性、文献性、纪实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为一炉,既有严谨求实的学术论证,又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绘;既有丝丝入扣的理性追问,又有激情澎湃的感情抒发。

  它是一部真正的中国故事,是一部依托考古事件形象阐释中国精神的爱国主义教材,它的出版,必将激起广大读者寻幽探古、走进历史现场,自觉地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会抚昔鉴今,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珍爱历史,热爱祖国,勇于担当,效丹心之劳。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