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酒宗师:米歇尔·罗兰自传》
(法)米歇尔·罗兰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5月
施晔 典范
《葡萄酒宗师》既是葡萄酿酒大师罗兰的个人自传,也展现了四十多年来波尔多葡萄酒的发展历程,是葡萄种植业及制酒流程进入现代化的一段珍贵见证史。
我坦陈自己很难喜欢某些请米歇尔·罗兰做顾问的酒庄一味追求架构臃肿宏大、果香过熟过浓、橡木味厚重的葡萄酒,但很多人不正是从这些果熟味甘、单宁顺滑的体验开始亲近葡萄酒的吗?米歇尔·罗兰就是用这种贴近现代市场诉求的风格,吸引了更多人爱上葡萄酒,愿意继续修行的爱好者自然会进一步在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世界里尝试不同的风格,直至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正所谓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米歇尔·罗兰身上有很多浪漫光环:庄主、酒窖总管、酿酒学家以及酿酒顾问等,人们一谈到他,首先想到的是“飞行酿酒师”和“全球化”两个词。人们常津津乐道于这位“飞行酿酒师”在十几个国家为上百家酒庄提供咨询服务,却忘了在艳羡嫉妒之余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承受得起这样疯狂的工作强度,是否已具备探索各种可能,拒绝循规蹈矩的心态。
20世纪80年代中期,米歇尔·罗兰不再满足于里布内实验室内白大褂的微观生活,顾问工作逐步走向国际化,他更多往返于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南非等国家,但当我读到“1997年一整年登机牌总量高达167张”时,还是有些许的惊诧和感叹,要知道这还不包括为监管波尔多86个酒庄所安排的差旅。想,只需要野心;做,却需要毅力。
此书阅毕,我们即可清楚理解米歇尔是如何影响了法国乃至全球的葡萄酒行业。从选择宽高相等的酿酒容器以增加酒帽面积和减少酒帽厚度,到缩短导管长度,减少弯度,以避免果实进入容器前的摩擦;从推动温控系统,到劝说庄主们替换老木桶以避免酒香酵母之困扰;从重力学酿酒工艺,到当时撼动酒界的绿色采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在加州强调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了,要知道当时的酿酒师从不关心葡萄来源,更别提去园子里抽查葡萄串,检测成熟度了。
当然,这里面有些酿造工艺并非米歇尔首创,但却是因为他在全球各处酒庄对这些理念的践行,推动了新酿酒技术的改革。这些革命性的创新为许多酒庄带来了举足轻重的改变,帮助他们在世界葡萄酒舞台上占有了一席地位。
这本《葡萄酒宗师》开篇娓娓道来作者童年与少年时期的回忆,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而第二章里对80年代直至今日葡萄酒行业在一些种植与酿酒哲学上重大转变的描述,引领我们回顾了全球葡萄酒的发展历程。
最后,我想用米歇尔·罗兰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相信创新的可能性,同时也激励身边的人超越自我……必须尽我们所能来酿造出类拔萃的葡萄酒……我们没有吝惜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