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熊玠《大国复兴》:“中国威胁论”是完全立不住脚的

时间:2016-03-14 10:29   来源:凤凰读书

  许多关于中国的论著仅仅将中国视为普通国家,却忽略了其绵延至今的文明及其对当代的影响。因此很少有论著将中国传统与当代的政治社会现实有机地整合起来加以讨论。鉴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熊玠教授认为理应去探寻其长寿的原因,以便了解过去与现在是如何相互联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现实。同样,很少有关于中国的著作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全面分析中国的现实,而在其中,几乎没有将现在的发展视为中国的复兴,更不用说将其与第一次崛起作比较并从百年屈辱史中吸取教训。熊玠正是从中国第一次崛起的历史出发,探讨中国第二次崛起中出现的问题,这个独特的研究角度,使《大国复兴》这本书具有了更为宽阔的全球视野,显得与众不同中华文明为何长寿?作者认为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华文明比其他古文明存活更久,甚至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自我调整,这些要素大概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包括生态地理因素、半宗教因素(如“天”)以及历史的巧合(如封建制度早于专制国家的建立),这些要素使中华文明在影响黄河流域以外的族群并使其融入汉族文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类因素包括统一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和沿用千年的科举制度,这保证了朝代在更替中延续中国固有的政治社会秩序。而导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其自身的包容性,以及其兼容并蓄的能力。

  举例来说,正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使得丝绸之路两端的两个大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西罗马在蛮族的入侵中走向灭亡,迈入漫长的中世纪,而中国经过几百年的民族大融合,最终,“和同为一家”,在唐朝开元年间第一次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中华文明近代何以衰落?在作者看来,清朝在近代走向封闭,尽管它在极尽可能地实现自我完善,却没有创新。它不知道遥远欧洲发生的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文明,因此在中西文明发生碰撞时,便不可避免地一触即溃。中华文明在近代的衰落本质上是农耕文明相对工业文明的衰落。

  中国为何能够再次崛起?这首先在于重拾“兼容并蓄”传统。中国在儒家文化崩坏后,迅速转向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继而接受市场经济,并逐渐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说兼容并蓄是优秀传统,那么改革开放就是这种特质在新时代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古今结合、中西合璧是中国道路成功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国家主导经济的传统。这一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早期的盐铁专卖。国家主导经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同时,大型国有企业承担了私人中小型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建设的主要维护成本;最后,庞大人口支持下的规模经济、后发国家优势、和平的发展环境、外向型的经济等也是中国复兴之路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全面驳斥了“中国威胁论”。除了探寻中华文明再次崛起的根源外,驳斥“中国威胁论”也是本书的一个重点。随着中国GDP成为全球第二,一些西方国家的相对衰落,“中国威胁论”又有了它的土壤。作者认为,这种“不自信”又“盲目”的态度,也能够很好说明问题。

  评价中国应该跳出固有的政治传统。西方一些现实主义者担心“中国威胁”只是基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的经验,认为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严重失衡,例如,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后俾斯麦时期的德国以及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等等。但问题在于,中国并不是第一次崛起的国家。

  中国的第一次崛起是和平崛起,并未滥用权势。在作者看来,中国第一次崛起能够如此和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的,另一个是文化的。第一,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广泛分布的河流航道以及水系的支持,除了能够自给自足外还有所盈余,这就使得中国无需转向海外市场以获取更多资源,也没有建立殖民地和以其他形式扩张的需要和野心。第二是文化原因,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相信以“王道”而非“霸道”服众。谨记这一不滥用权力的传统,就能更好地推测中国在复兴时的表现。

  中国在近代受尽了外国列强的屈辱。所以当这些积压已久的对外国强权不公正的愤怒一旦爆发,便给予了中国人强烈地追求公平与正义的愿望,并使其深深地同情世界上那些被肆意践踏的国家。在熊玠看来,这正是中国从衰落的历史中得到的教训。所以在1944年制定联合国宪章的时候,由于中国的坚持,宪章第二条第三款中才将“正义”一词写入。

  中国的崛起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总的来说,本书通过聚焦中华文明的第一次崛起直至19世纪中叶的衰落,来剖析中国的独特性,以及中国复兴对世界秩序的影响。反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反沙文主义,正是这新秩序的特质。除此之外,根基于中华文明基础上的“以大事小”,也是重要表现。如中国对非洲及其他落后地区无偿贷款及赦免债务等都是体现。这正是中国崛起所蕴含的“和平”文化基因,对世界现有秩序并不是威胁。马丁?雅克所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终结”等观点,熊玠并不认同。

  书 名:大国复兴

  作 者:熊玠

  出 版 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3月

  定 价:38.00元

  作者介绍:熊玠

  已至耄耋之年的熊玠教授1935年出生在河南开封,1949年随父去台湾,后留学定居美国(1977年加入美国籍)。熊玠的父亲是国民党时期的国大代表,1949年被蒋介石接到台湾,为的是他的一张选举选票;1986年,熊玠被邓小平接到北戴河,有八个小时的闭门交流。在美国的学者中,有这种经历的是绝无仅有的。

  用知名学者周志兴先生的话讲,“熊教授非常爱国”,这个国,周先生当然指的是中国,而非美国。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还在上海工作。而熊教授的这种“爱国”显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其学贯中西的知识进行学理分析与事例讲述作为背书的。他视野广阔,从历史关照现实,有解有分;他格局宏大,用西方对比东方,有理有据,这都体现在他著作中、访谈中。熊教授在大陆新出版的《大国复兴》就很充分体现出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

  熊玠还是马英九的老师。熊玠对马英九和大陆与台湾关系的评价也很有意思,应该认真思考。他说马英九“清廉但刚愎自用 不懂民主规律”,讲大陆与台湾关系『大陆不要盲目让利 大陆不能给台湾“是”还是“不是”的选择,而是应该给他们“A”或“B”的选择』。当年熊玠也曾向邓小平建议,对台湾要尊重她的尊严,不能做出“施舍”的姿态。这些观点的“始终”,也是源于他内心潜藏着一颗真诚的“初心”吧。

  熊玠为华人的杰出学者,他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杰出贡献。熊玠一方面首选为美国利益服务,另一方面作为华人不愿意看到中美关系恶化,也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各个方面落后于世界和不能与世界融合。这也许是许多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的共同想法或观点。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