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同属新月派的闻一多与梁实秋

时间:2016-02-16 09:02   来源:北京晨报

  原标题:同属新月派的闻一多与梁实秋

  历史:《文坛亦江湖》  作者:汪兆骞  出版:现代出版社

  闻一多(1899—1946),文学家、诗人。名家骅,又名亦多,字友兰,号友山。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的秀才家庭。六岁入私塾,学习传统诗书,同时又接受“新学”教育,性喜古典诗词,爱好美术。1910年,到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读书,始学英文。1912年春,入武昌国民学校读书,后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近十年清华求学生活中,表现多方面艺术才能,参加戏剧社、美术社等活动,参与《清华周报》《清华学报》等编辑工作。他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表多种创作和理论文章,如读书笔记、旧体诗、白话散文等。

  1922年,赴美留学,先在芝加哥美术学院学美术,第二年又转学科罗拉多学院攻读美术、文学和戏剧。留学期间他对新诗创作始终不弃。1925年归国,先后任北京艺术科学校教务长、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训导、南京第四大学外文系主任等职。

  1926年至1928年,与徐志摩等共同编辑《晨报·诗镌》《新月》等刊物,发表诗歌、评论,在学术上作出很大贡献。思想虽不激进,但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1927年春,一度参加北伐军宣传工作。1932年秋,重返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兼课。抗战时期,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后主持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文学部工作。1943年后,开始走出书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并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

  梁实秋(1902—1987),文学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杭县(今属杭州)。

  梁实秋幼年受传统教育,后入陶氏学堂就读。1912年夏,进京师公立第三小学学习,始接受新式教育。1915年,他在天津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开始八年的清华读书生涯。1921年3月,他与同窗顾一樵等组织“小说研究会”,后扩大为“清华文学社”,吸收闻一多、朱湘等志同道合的新社员。又与闻一多等参与《清华周刊》的编辑工作。他还任《文艺增刊》的主编。始在文艺批评方面崭露才华。1922年与闻一多合著《冬夜草儿评论》,同时在《创造周刊》《创造季刊》发表诗作。

  1923年赴美留学,翌年进哈佛大学研究院,其间师从白璧德,接受了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合流,形成了梁实秋以人性论为标识的理论核心,贯彻了他的文学活动。1926年回国,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和北京大学等校任教,讲西洋文学批评史等。

  九一八事变后,青岛山东大学发生学生风潮,遂于1932年赴北京大学担任外文系主任。后一度任重庆《中央日报》副刊编辑。他以重庆北碚寓所“雅舍”为名,在《星期评论》上,辟专栏撰写雅舍小品。同时,他还担任国立编译馆社会组主任及翻译委员会主任,又兼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讲西洋戏剧史。

  闻一多与梁实秋都是同时代学人,又同为“新月派”,都给中国现代文学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一个死于国民党特务暗杀,四十年之后另一位终老台湾,但在文学史中,却对二位有不同的评价。(二十一)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