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分类:历史-中国史
作者:冯寿淼编著
开本:592页16开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定价:84.00元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193-9
这里记述了20世纪上半叶那段浴火重生的历史,展现了一个个为民族图强而不惜牺牲、上下求索的风云人物。
【内容简介】
该书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全景式地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一大批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关头为救亡图强所进行的不懈探索和浴血奋斗的历史画卷,再现了当年国共两党团结抗日、一致对外、共赴国难、气壮山河的情景,揭示了两党的先锋人物不同的政治信仰、理论基础、方针路线、军事谋略、依靠力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力量消长和不同结果。全书人物众多、矛盾冲突激烈、战争场面恢弘,文字生动、扣人心弦。阅读此书,我们将随着作者散文诗般的描述,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中的各个风云人物,窥见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走向强盛的历史转折。此书让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精神的享受和成败的启迪。
【作者简介】
冯寿淼,1949年12月生,浙江黄岩人。1968年3月入伍,曾任团新闻干事,武汉军区《战斗报》社编辑,第20军宣传科科长、宣传处副处长,师政治部主任,连、营、团、师各级政治主官;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理工大学政治委员,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陆航部政治委员。第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少将军衔。曾发表军事政治论文百余篇,通讯、散文、诗歌50余篇(首),与人合著孙子兵法研究著作《战略制胜》《战略优势》《战略艺术》三部,并主编现代军校创新办学研究论文集《实践、探索、结晶》等多卷。
【精彩书摘】
一、二十八画生
1915年秋,正在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陷入了深深的苦闷。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打得难解难分,因"明治维新"国力迅速膨胀的日本,趁德国无暇东顾之时,出兵轻而易举地攻占了青岛,控制了胶济铁路,取代了德国的殖民统治。而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的袁世凯,正紧锣密鼓准备恢复帝制,为取得日本的支持,与日本政府秘密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卖国条约"二十一条"……面对如此乱纷纷的国势,这位深受新文化影响的青年学子,心里涌动的是为国图强的强烈的使命意识。
(一)特立独行的征友
秋季开学之后,毛泽东采取了一个令许多人感到新鲜的行动,他向各校园张贴了一张启事--征友。
启事用兰亭帖体书写,大意为:今日我国正处危急存亡之秋,政府当局无一可以信赖,拟寻求志同道合者共同组织团体,以其自策自励及改造国家。凡对此有兴趣的同学,皆请惠赐大函,约期当面聚谈,以做进一步计划。并标明:"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
署名为"二十八画生"。
这个来自湖南湘潭县韶山冲的青年学子,他的名字按汉字繁体笔画相加,正好二十八画。他此时是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三年级的学生。
他新近担任校学友会的文牍。或许他在这里所学的知识和多灾多难的国情使他产生了征友的强烈愿望,他自谓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他希望探求世界发展变化的"大本大原",并常常为找不到答案而苦恼。尽管他周围已经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生朋友,但他还希望在社会上结交更多的"高人"做朋友,以便共同寻找解决难题的答案。
事有凑巧,一位报馆记者发现了这则广告,他找到了毛泽东,问他是否同意把广告登在报上。毛泽东欣然同意,并把署名提到了前面,变成"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
但即便这样,响应者还是不多。
据毛泽东后来接受斯诺采访时说的,回应者只有3个半人。一个是罗章龙,他后来加入共产党随后又背叛党。另外是两个青年,后来变为极端的反动分子。"半"个叫李立三,他听了毛泽东的介绍,没有发表意见就走了,后来他成为中共历史上"左"倾路线的代表人物之一。毛泽东说:"我们的友谊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但这种"和者虽寡"的情况,并不影响毛泽东形成一个真正的能够研讨大事的核心圈。
1917年冬,已被选为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的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商议,成立一个团体,以便"集合同志"共同研讨"翻转而为动"的团体生活追求,创造新环境。
1918年4月,被称为"新民学会"的一个团体组织,在岳麓山下刘家台子的蔡和森家成立,到会者有毛泽东、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13人;李维汉、周世钊等因事没有到会。会上,经讨论,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会章,以"新民学会"为会名。新民者,革新国民精神之谓也。所以规定会员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为宗旨。规定的行为有"五不":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会上,选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去了法国,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这个团体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探求救国之道的新型团体之一。
(二)磅礴之气的文章
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署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体育之研究》。这篇文章是他的恩师杨昌济推荐给陈独秀的。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把他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也移到了北京。时杨昌济也到北京大学教授伦理学。
陈独秀读后,感到其文气势不俗,即将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发表在1917年4月1日的《新青年》上,全文7000字。
文章开宗明义,把体育与国力联系上了,说:"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对中学以上,均应德、智、体"三育"并重,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并推崇在恶劣环境中磨炼身志的好处。他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
他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著名格言,就是这时候喊出来,并写在日记里的。
这可以说是青年毛泽东对体育锻炼的一个总结。他平常的锻炼项目很多:有自编的体操,有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登山、露营、长途跋涉,而最爱的是游泳。
他组织过百人游泳队,到湘江畅游,经常邀二三位同学到江宽水深处游泳,从盛夏到隆冬坚持不懈,并引古人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慰。他有时还会一个人在狂风暴雨之夜,爬上岳麓山顶,去体会《书经》上说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的情趣。
但是,我们千万别把这个师范生的行为,仅仅当作一个狂热的体育爱好者来看,他在文明其精神呢!
他对精神学养方面所下的功夫,绝对不亚于他在体魄方面的磨炼。
崇尚"内圣外王"和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和从这里走出的一大批名人,无疑给青年毛泽东以强烈的影响。
毛泽东就读的第一师范,前身是南宋理学家张縂讲学的城南书院,和它一江之隔的岳麓书院,则是朱熹讲学之地,在那里挂着一块写有"实事求是"的匾额。
明清之际在学术上独树一帜的王夫之是这里的学生。近代,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将相集团"的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曾国荃,鸦片战争前后的贺长龄、陶澍、魏源,维新运动中的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辛亥革命中的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等,大多在这里就读过。
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时候,辛亥革命已经两年,长沙又成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交会之地。
在这里,毛泽东不仅研读古代典籍,还对西方的哲学、伦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他难得留下的《讲堂录》笔记中,你可以发现他用柳体抄写的屈原的《离骚》《九歌》。如今刻于武汉东湖的摩崖上的《离骚》,是他当师范生时留下的唯一书法精品。他对着力重刻《船山遗书》的曾国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讲堂录》中摘抄了不少《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上的话,并写下"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样的评语。
毛泽东把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十分工整地抄录下来,整整抄了7册。他研读德国康德派哲学家包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写了《心之力》的论文,备受杨昌济的赞赏,给他打了100分。
毛泽东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就在1917年的暑期,他邀了同学萧子升,两人草鞋、短褂,一把雨伞、一个挎包,带着文房四宝外出"游学",一路上以作诗、写字换钱吃饭,历时1个月,行程几百里,走了5个县,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方丈各色人等,写下了许多笔记。一些同学读了他的游学笔记,都有自愧不如之感,称他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者。
总之,毛泽东风华正茂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时难以记述。但我们从记述他的诸多文字中知道,他在这里已立志为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寻找救治的良方。
所以到1917年6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展人物评选活动,内容包括德、智、体3个方面,近20个项目。全校400多名学生参加,当选者34人,毛泽东得票最高,在德、智、体3个方面都有项目得票者,只有他1人;而"胆识"一项则为他独有。
(三)令人叹服的预言
如果我们对"二十八画生"的书生意气还不能很好理解的话,我们先把时间稍稍往前推移一下,就可追溯到他的"动机"或"动力"究竟是什么了。
1915年5月7日,那个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大头(袁世凯),当总统不过瘾又想当皇帝,为了换取东洋强国日本的支持,竟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把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在封面上用毛笔写下4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16个字刚劲有力,他的书法功底在此也可见一斑。
毛泽东由此更加关心时事,并往往见解独到。到了1916年的7月,有消息传出日本大隈内阁将改组。大隈内阁是制造"二十一条"的罪魁,许多人希望他下台后,日本对华政策有所改善。毛泽东则于7月25日给萧子升写的信中说:"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国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劲敌!"并断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
1937年,抗日战争果然爆发!这也是"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令人惊叹的地方。
但这位师范生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道路,此后将与诸多的"二十八"联系在一起。
【读者评论】
解放军总参谋部一位医生说:拿到书后,我翻了一下,立即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爱不释手,几乎连着读完。乍看之下,《醒狮风云录》好象都是历史书上的内容,但是,本书抓住重大事件,去粗存精,内容连贯,有很强的阅读性。翻阅本书,有如见久別重逢故人之感。本书不仅可以读一遍,还可以读两遍、三遍,甚至从中间某个章节开始,也能津津有味地往下读。真是一本好书,是我最近几年难得有兴趣一气读完的一本好书。
浙江一位县委书记的感言:开始拿到《醒狮风云录》这本书,我只是随便翻翻的,但翻着翻着就被吸引住了,越往下看越想看,我想要的内容里边都有记述,就放不下了,所以连续几个晚上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可以称得上上个世纪中国革命史的百科全书。
济南一位出版社社长的评论:此书从二十八画生切入,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对全书起了提纲挚领的作用,读起来有破竹之感。
江西景德镇一位管企业文化的同志说:这本书不仅史料翔实丰富,而且编辑严谨,我快读完了,还没有发现一个错别字,甚至标点附号也没有不合适的。
地质部一位老领导说:这本书很有创新,我每年收到的书不少,但真正能读下去的不多。这本书我不但自己读了,而且推荐我爱人也读了,感觉非常好,把这么多历史事件串在一起,而且很有文采,叫人爱不释手,这不简单,所以要祝贺!
上海一位转业干部给作者的短信里说:谢谢您编了这么好的书!我爸爸80多岁了,读这本书爱不释手,已夸奖了好几次。我也将认真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