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研究代表一个民族的学术高度”,这是美术史专家、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对美术史研究的总结。近日,由范教授任主编、商务印书馆与何香凝美术馆合作出版的“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在筹备两年多时间后,终于将和读者见面。11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商务印书馆的礼堂,“译丛”出版方、译者和国内诸多美术史研究专家共聚一堂,围绕这套译丛的出版过程及国内艺术史翻译现状,展开精彩研讨。
“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座谈会,左起为:邵宏、尹吉男、陈平、沈语冰
全景式展现现代西方艺术史
梁启超曾说“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艺术史学作为人文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世纪初滕固等中国艺术史学的开拓者就已开始将西方艺术史译介到中国的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叶,范景中和一大批青年学者开始系统翻译西方艺术史学的学术工程。它已对中国艺术史学及相关学科产生了持续、深入的影响。“艺术史名著译丛”可谓这一学术工程的延续和发展。
该丛书由著名艺术史学者、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担任主编,由广州美术学院黄专教授担任学术策划,是一套系统介绍西方艺术史和艺术史学的丛书,精选瓦尔堡、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哈斯克尔、弗里德伦德尔、扎克斯尔、温德、库尔茨等世界一流艺术史家的西方艺术史学研究的经典论著约50种,并由资深艺术史研究者译者共同精心翻译完成,力图全景式呈现现代西方艺术史学一个多世纪来的面貌和形态,为国内西方艺术史学研究提供全面详尽的资料、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
老中青三代译者合力之作
这套“艺术史名著译丛”,从策划到出版发行,凝聚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史研究者和译者的心血。有老一辈的范景中教授任主编,有邵宏、陈平这些国内高校的美术史教授,也有一批年轻的译者。翻译界和艺术史研究领域几代人的协作,贡献出这套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史学译丛,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艺术史学薪火相传的学术历程。
将于今年11月首发的两本书为德国艺术史家弗里德伦德尔的《论艺术与鉴赏》和英国美术史家佩夫斯纳的《美术学院的历史》,分别由广州美术学院邵宏教授和上海大学陈平教授翻译,两位教授也在座谈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翻译心得。
邵宏教授在谈到翻译这部作品时提到,他是二十多岁时从ABC字母开始学习英语,而这次翻译弗里德伦德尔,是从英文翻译后,直接以德文原版核对,力求对艺术学中每一个专业名词,都做到追根溯源,从德文、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词汇。而作为丛书副主编的他,也是以此种方式,希望通过这套译丛,能给国内学界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套更好的标准和高质量的索引。
译丛中首发的另一本作品——佩夫斯纳的《美术学院的历史》,其实在十多年前已经由陈平教授翻译,并成为各大高校给艺术类学生的推荐书目。但此次陈平教授,以多年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体会,重译了此书,可谓精益求精。陈教授引用鲁迅的翻译座右铭“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表达了自己对翻译中字斟句酌的谨慎。
一套高标准的艺术史丛书
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在与译者的座谈中表示,翻译绝不只是将作品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这套译丛系统性地对外国艺术史著作提供了一种诠释,树立了能让学界拿出来讨论的标杆,他对这套译丛的出版给了就很高的评价。他还列举了一套译丛出版之不易,从书目选择,到翻译和校对,再到印制发行,每个环节的成功才能产生一套优秀的丛书。
“艺术史名著译丛”的书目选择经过了许多斟酌,并且征询了国外同行的意见,以遴选出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史作品。而翻译过程中无论译者、校对和责任编辑,都有很严格的把关。丛书的设计也是以能让方家和读者欣赏的原则。从内容到形式,每个细节的高标准,相信这套译丛应能成为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史丛书。
“百年老店”与艺术机构的联袂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创立于上海,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也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创办一个多世纪以来,始终秉承着“引领学术、担当文化”的学术传统,一直致力于继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及传播海外新知,引译出版了大量西方文化艺术类经典图书,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译介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术思想著作,其中“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曾被赞许为“对我国学术文化有基本建设意义的重大工程”,是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精华的集中代表。“艺术史名著译丛”是这一传统在艺术史学领域的延续,也是对“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有力补充。
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199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何香凝艺术及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学术的研究和建设,建馆初期便开设了“人文之声——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讲座”,邀请跨领域的学者进行演讲,并整理和编辑演讲文集,使公众有机会了解各人文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也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建立在与当代思想和学术同步的厚重基石上。通过合作策划“艺术史名著译丛”,也将推动美术馆向艺术史学方向的转型,有力展现中国现代美术馆在中国当代学术建设中的作用。
本次座谈会上,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肖启明和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乐正维分别致辞。而为期两天的会议,分别围绕“译丛选编原则、列选书目以及翻译情况”“艺术史翻译的原则、目的和技术”“艺术史翻译与哲学、历史、文学及其他学科翻译的异同”“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翻译的特殊问题”等四个议题展开研讨,商务印书馆还将介绍丛书出版进程。与会专家包括(按姓氏拼音为序)鲍静静、陈小文、陈平、范白丁、方立华、冯波、郭伟其、孔令伟、毛坚韧、邵宏、沈语冰、王玉冬、杨思梁、杨振宇、尹吉男、乐正维、张平、张晓剑、郑岩等艺术史研究专家、丛书译者和编委成员。与会专家将针对艺术史翻译进行全面深入的交流,以期对国内艺术史译介工作产生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于“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的出版将对推动国内艺术史研究,尤其是西方艺术史研究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译丛副主编邵宏教授表示,这套丛书将在两三年时间内,陆续推出50多种国外优秀的艺术史译著。
“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首批书目
《论艺术与鉴赏》([德]马克斯.J.弗里德伦德尔 著,邵宏 译,田春 校)(已出版)
《美术学院的历史》([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 著,陈平 译)(已出版)
《瓦尔堡思想传记》([英]E.H.贡布里希 著,李本正 译)
《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奥]奥托˙帕希特 著, 薛墨 译)
《历史及其图像》([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著,孔令伟 译)
《批评的艺术史家》([英]迈克尔·波德罗 著,杨振宇 译)
《艺术批评史》([意]廖内洛·文杜里 著,邵宏 译)
《人民的形象——库尔贝与1848年革命》([英]T.J.克拉克 著,张茜 译)
11月首发的《论艺术与鉴赏》和《美术学院的历史》内容简介、作译者简介
《论艺术与鉴赏》
内容简介
《论艺术与鉴赏》由三十八篇经验性议论文组成,涉及艺术哲学和心理学、绘画题材分类、形式批评、作品鉴定的基本要素,以及作品修复的标准和艺术文献的鉴别等论题。
本书中所表述的一些观点,既来自作者的独立思考,更来自一位鉴定专家所直接接触到的相关问题,从而也使本书具有了独特的意义。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文章让读者理解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本质原则,并寻求建立起一套更精确的术语系统,为自己建构起一些涉及学术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观念。
作者简介
马克斯.J.弗里德伦德尔(Max J.Friedlnder,1867—1958),曾任德国柏林绘画馆馆长、艺术史家;擅长以鉴赏家式的方式研究艺术史。其基本观点是:不应通过宏大的艺术和美学理论,而应基于感受力,即以风格批评的方式来审视作品。
译者简介
邵宏,1958年出生,江苏南京人。文学博士、艺术史博士,现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译著有:《西方美术理论文选》(合译,1995)、《美术语与技法词典》(合译,1995)、《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2008)、《风格问题》(2015)。
《美术学院的历史》
内容简介
《美术学院的历史》向读者展示了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上半叶欧洲美术学院发展的历史画卷。
本书开篇将academy这一术语的起源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学园的哲学传统,并介绍了在美术学院诞生之前这一古典传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复活并得到蓬勃发展的大背景。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作者以大量的史实和生动的叙述,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到法国皇家美术学院,再到巴黎美术学院和国立包豪斯学校,一步步引领读者领略了美术学院兴起与发展的图景。
佩氏以讲述四百年欧洲各地美术学院的性质、目标、组织法与教学法的演进为主线,讨论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美术学院与行会的关系、艺术家与公众及政府的关系、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的关系等重要话题,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史料与趣闻。
作者将美术教育这一主题置于欧洲广阔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就艺术教育所提出的问题是超时代的,至今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使得本书成为从社会学角度(趣味史、艺术品交易史、展览史、收藏史)研究美术史的一个早期范例。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 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1902—1983),德裔英国美术史家,剑桥大学斯莱德讲座教授(1949—1955),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教授(1959—1969)。佩氏学术视野开阔,著作宏富,其研究在建筑史与现代设计史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并且善于将严谨的学术研究化为雅俗共赏的形式引入大众的视野。他从1942年开始策划出版的“鹈鹕艺术史丛书”是20世纪规模最大、学术成就最高的英文艺术史丛书;编撰的46卷本《英国建筑》(1951—1974)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术史杰作之一。其主要著作还包括《现代设计的先行者》(1936)、《美术学院的历史》(1940)、《欧洲建筑史纲》(1942)、《英国艺术的英国品性》(1956)、《建筑与设计研究》(1968)、《建筑类型史》(1976)等。由于他杰出的学术贡献,英国皇家建筑研究院于1967年授予他金质奖章;两年之后他又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封号。
译者简介
陈平,195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2005—2014)。著有《李格尔与艺术科学》、《外国建筑史》和《西方美术史学史》;译有李格尔的《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德沃夏克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等十余部;主编有“美术史里程碑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