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民国文学十五讲》:民国班来了拨新同学

时间:2015-11-09 08:10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民国班来了拨新同学

  《民国文学十五讲》 孙郁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5年8月

  读“十五讲”前,一说“现代文学”,我会跟好多人一样,瞬间启动矜持模式——好多年前,咱混过中文系呀,虽说跟王尔德不熟,跟梅尧臣缘浅,跟车尔尼雪夫斯基吃冰棍拉冰棍,可鲁郭茅巴老曹总归熟得不能再熟,大二,因缘际会,老北京站二楼嘈杂候车厅外,还跟路过北京的萧军老爷子聊过二十分钟呢,再不济,斯琴高娃的虎妞、孙道临的周朴园、黄宗英的梅表姐,终归是看过的……有意思的是,翻开孙郁先生的这本新作,上述矜持立马云散。

  它完全不照套路来啊!就算对现代文学标杆“唐弢版”如数家珍,读“十五讲”,仍会被作者的全新设定吸引——其中它最重要的,是它将“清末民初文学生态”作为统领全书的纲要,它“从文章学、从文学的角度进入那段历史,审视那一代中国文人的生存状况,发现那时候人们的汉语表达”,并将些与民国文学勾连成一泓大湖,就此分列新文学、旧派小说、旧诗词、新诗、学人笔记、梨园文化、左派小说等完全有别于惯常左翼视角的文化生态视点,如此,民国文学久被割裂的生态脉象被小心翼翼重新接续——这接续让那些貌似熟知的作家、作品忽然陌生,忽然新鲜,忽然妙趣横生,比如鲁迅,就“陌生”到不再是语文老师标准答案里的ABCD,就“新鲜”到不再是官媒纪念会上高头讲章里的N个“家”N个“最”,同此,老舍、曹禺、沈从文、萧红、张爱玲之类的“老人”也因此宛若“新人”。

  它完全不顾及均衡感啊!品读作品,赏鉴作家,“十五讲”拒绝面面俱到,遵循“文学史不都是知识的罗列还有精神的对话”的撰史理念,鲁迅个人藏书14000余册、一生计译介15个国家 77位作家225部作品这类貌似无关的细节反被作者看重,并认为是理解鲁迅“暗功夫”关节点,同此,钱锺书处世为人的风凉高冷成为作者解读《围城》的重要依据,老舍一以贯之的反文人腔成为作者重释《骆驼祥子》的一把利刃……作者甚至花费不小篇幅,对作家天马行空、不党不群的“孤僻”剖陈赏鉴,认定不合时宜之程度,往往才是一个作家文学成就高低的分界点,在这一点上,作者与萨义德貌合神离——萨老师说过这样的话:“我生命里有这么多不和谐音,我已学会不必处处人地皆宜,宁取格格不入。”

  它完全没有讲稿腔啊!读“十五讲”,那种八股讲章式的一板一眼、高大堂皇完全没有。“十五讲”书稿的确来自授课实录,可经由整理、修正、翻写,已然完全个人化。“萧红常常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惊讶,悄然的笔触竟拽动了僵死的村庄和小镇,招那些亡灵和太阳的影子来,在空旷的天地间起舞。文字自由无伪,章法随性而出,似乎没有规矩,而深处则有爱欲的流盼”——这段“萧红论”在我读来,简直就是宣叙调与咏叹调的交汇,爱怜满格,咏叹再三,剖陈探究,赞美无度,说它是“讲稿”没人会信——因为这种无视均衡、直抒胸臆的解读本身已是一种审美惊讶——惊讶张爱玲纠结一生的失败感,惊讶张天翼作品与鲁迅作品文学基因的高度相似,惊讶真正拯救曹禺文学成就的,既非极左定义的阶级斗争,亦非作者定义的阶层矛盾,而是其作品本身所洋溢出来的非意识形态表述……

  住大学家属区小十年了,读完“十五讲”那个下午,天儿不错,窗外朗朗秋阳,开学季欢声笑语不时飘过,那一刻,我有个恍惚转瞬即逝,在此倒是不妨完整表述——那恍惚里,此前一众貌似熟悉的陌生人经由孙先生的新鲜阐释,竟变成我们或可重见、重读、再度惊喜连连的新作家,他们就像开学季民国班来的一拨新同学,曹禺来得最早,老舍还没进教室,就跟路边的一位大爷扯上闲天儿,谢无量温文尔雅,张天翼声若洪钟,柔石近视得厉害,沈从文步子轻得像只猫,钱锺书沉个脸,坐在靠窗最后那个位子上默默看书……张爱玲到得最晚,她心中的叨念高冷空大:除了成名,这世上还有什么值得一急?(黄集伟)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