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元》
科幻文学"银河奖"获奖作品系列
中国的"阿西莫夫"、2015年"雨果奖"及2015年"中国好书"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领衔,王晋康、夏笳、何夕等《银河奖》获奖名家共襄盛举,打造中国本土科幻名品,与你共享科幻阅读饕餮盛宴。
【基本信息】
★书名:微纪元
★书号:978-7-5682-0979-3
★作者:刘慈欣等著(王晋康、何夕、夏笳、江波、阿缺、燕垒生)
★定价:32.80元
★开本:32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装帧:平装
★印章:10.5
【作者简介】
刘慈欣
(1963-)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为全世界科幻读者所追捧。2015年,刘慈欣荣获"雨果奖",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编辑推荐】
★对于人类来说,幻想永远是宝贵的财富。"孩子的想象力决定了人类发展的方向"这绝不是一句轻率的论断。有了幻想,人类才有创造,才有进步。百年前,著名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设想了一系列"先进"的科技和未来世界的发展状况。那些幻想在当时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可是百年后的现在,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了现实。不能说是幻想造就了发明和进步,但它的确起到了引导和启迪的作用。可以说,科幻作品就是启迪孩子、乃至成人思维的一件利器。
★中国的科幻文学在世界上长期以来并没有获得太过令人瞩目的荣耀,但这并不等于它没有成就,没有精品,而只是一直不为人知罢了!"银河奖"就是中国幻想小说(主要是科幻小说,后加入其他相关项目评选)的本土荣誉奖项,也是中国大陆的科幻小说奖。这个诞生于1986年的文学大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为中国科幻界培养、发掘了一大批精品作品和科幻作者。现在,这棵大树已经开花结果。
★《虫》系列图书是一部收录了"银河奖"历届获奖作家、作品的中国本土科幻小说合集。它以2015年"雨果奖"、2015年"中国好书"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领衔,收录刘慈欣、王晋康、夏笳、何夕等"银河奖"获奖名家的代表作,可以说,这是为中国科幻读者献上的一桌科幻阅读饕餮盛宴。
★更多精品科幻、《虫》系列图书请见:《2.5次世界大战》《虫子的世界》。
【内容简介】
《微纪元》是刘慈欣领衔的一部科幻作品集。该书以刘慈欣签约影视的《微纪元》为主打。在《微纪元》中,刘慈欣为我们展示了人类进入"微时代"后的种种神奇而又不可思议的未来场景:数万年前,因为太阳的异常爆发,整个太阳系陷入火海之中,地球上的温度高达4000多度。人类为了种族延续,数万艘飞船在大难来临前飞向太空,去寻找新的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但几乎所有宇宙飞船最终都葬身太空!几万年后,只有一艘飞船飞回地球。但回到地球的宇航员惊讶地发现,这时的地球上已没有了与他相同的人类,代之而起的,是像蚂蚁一样小的微型人。那些人虽小,但智商却超高,而且他们的心理特点与思维方式与此前的人类已有很大不同……面对这些微人,返回故土的飞行员又该何去何从?
【目录】
微纪元--纳米人主宰地球
江河流殇--跨越时空的爱恋
我讲我爷爷的故事--宇宙拓荒者的恋歌
杀死一个科幻作家--必死之局
十亿年后的来客--沾染未来
瘟疫--焚尸炉内灵魂的尖叫
移魂有术--灵魂寄生者
七重外壳--刺不穿的虚拟世界
【部分内文】
微纪元
--刘慈欣
1.回归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道的。从这里看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同三十年前他飞出太阳系时没有两样,但飞船计算机刚刚进行的的视行差测量告诉他,冥王星的轨道外移了许多,由此可以计算出太阳比他启程时损失了4.74%的质量,由此又可推论出另外一个使他的心先是颤抖然后冰冻的结论。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通过发射上万个穿过太阳的探测器,天体物理学家们确定太阳将要发生一次短暂的能量闪烁,并损失大约5%的质量。
如果太阳有记忆,它不会对此感到不安,在那几十亿年的漫长生涯中,它曾经历过比这大得多的剧变。当它从星云的旋涡中诞生时,它的生命的剧变是以"毫秒"为单位的。在那辉煌的一刻,引力的坍缩使核聚变的火焰照亮星云混沌的黑暗……它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尽管现在处于这个过程中最稳定的时期,偶然的、小小的突变总是免不了的,就像平静的水面上不时有一个小气泡浮起并破裂。能量和质量的损失算不了什么,它还是它,一颗中等大小,视星等为-26.8的恒星。甚至太阳系的其他部分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水星可能被熔化,金星稠密的大气将被剥离,再往外围的行星所受的影响就更小了,火星颜色可能由于表面的熔化而由红变黑,地球嘛,只不过表面温度升高至4000℃,这可能会持续100小时左右,海洋肯定会被蒸发,各大陆表面岩石也会熔化一层,但仅此而已。以后,太阳又将很快恢复原状,但由于质量的损失,各行星的轨道会稍微后移,这影响就更小了,比如地球,气温可能稍稍下降,平均降到零下110℃左右,这有助于熔化的表面重新凝结,并使水和大气多少保留一些。
那时人们常谈起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人同上帝的对话:上帝啊,一万年对你是多么短啊?上帝说:就一秒钟。上帝啊,一亿元对你是多么少啊?上帝说:就一分钱。上帝啊,给我一分钱吧!上帝说:请等一秒钟。
现在,太阳让人类等了"一秒钟":预测能量闪烁的时间是在一万八千年之后。这对太阳来说确实只是一秒钟,但却可以使目前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对"一秒钟"后发生的事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甚至当作一种哲学理念。影响不是没有的,人类文化一天天变得玩世不恭起来,但人类至少还有四五百代的时间可以从容地想想逃生的办法。
两个世纪以后,人类采取了第一个行动: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飞船被命名为"方舟号",这批宇航员都被称为"先行者"。
方舟号掠过了六十颗恒星,也是掠过了六十个炼狱。其只有一颗恒星有一颗卫星,那是一滴直径八千公里的处于白炽状态的铁水,因其液态,在运行中不断地改变着形状……方舟号此行唯一的成果,就是进一步证明了人类的孤独。
方舟号航行了二十三年时间,但这是"方舟时间",由于飞船以接近光速行驶,地球时间已过了两万五千年。本来方舟号是可以按预定时间返回的。
由于在接近光速时无法同地球通讯,必须把速度降至光速的一半以下,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时间。所以,方舟号一般每月减速一次,接收地球发来的信息,而当它下一次减速时,收到的已是地球一百多年后发出的信息了。方舟号和地球的时间,就像从高倍瞄准镜中看目标一样,瞄准镜稍微移动一下,镜中的目标就跨越了巨大的距离。方舟号收到的最后一条信息是在"方舟时间"自启航十三年,地球时间自启航一万七千年时从地球发出的,方舟号一个月后再次减速,发现地球方向已寂静无声了。一万多年前对太阳的计算可能稍有误差,在方舟号这一个月,地球这一百多年间,那事发生了。
方舟号真成了一艘方舟,但已是一艘只有诺亚一人的方舟。其他的七名先行者,有四名死于一颗在飞船四光年处突然爆发的新星的辐射,二人死于疾病,一人(是男人)在最后一次减速通讯时,听着地球方向的寂静开枪自杀了。以后,这唯一的先行者曾使方舟号保持在可通讯速度很长时间,后来他把飞船加速到光速,心中那微弱的希望之火又使他很快把速度降下来聆听,由于减速越来越频繁,回归的行程拖长了。
寂静仍持续着。
方舟号在地球时间启程二万五千年后回到太阳系,比预定的晚了九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