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科幻作家刘慈欣:《三体》成功是个偶然难复制

时间:2015-07-28 09:45   来源:广州日报

  刘慈欣。(新华社供图)

  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

  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消息,天文学家确认发现首颗位于“宜居带”上体积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一时间,“地球表兄”、“地球2.0”等说法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之作的《三体》三部曲也再度被网友提及。

  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在中国的销售量总计已超过100万册,成为几十年来中国最热销的科幻小说,并将被改编成电影。2013年,他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第一次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

  日前,记者专访了《三体》作者刘慈欣,他表示,相比科幻文学比较发达的美国,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很难通过一部或者几部小说就能够弥补。而对于被推上“世界高度”的《三体》,他认为,《三体》的成功只是一个偶然,这种机遇可能以后不会再来了。

  文/广州日报张丹

  实习生杨天娇

  刘慈欣和《三体》

  科幻作家,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在中国的销售量总计已超过100万册,成为几十年来中国最热销的科幻小说,并将被改编成电影。

  广州日报:中国科幻领域现在是个什么水平?

  刘慈欣:世界上科幻文学比较发达是在美国。相比来说,我们还在初级阶段,一方面,文学的成熟度不如他们,他们搞这个将近一个世纪了。另一方面,差异是在受众群体市场,我们的读者人数、销售量、作家人数,跟美国都差很远,大概是美国十分之一的水平。

  广州日报:你是怎么开始科幻小说创作的?

  刘慈欣:1998年前后。主要动机在于我本人是一个科幻读者,看得多了,就想写了。

  广州日报:你是位工程师?

  刘慈欣:对,其实国内写科幻的,都是业余的,包括我也是业余的。

  谈《三体》成功:

  “有很多偶然因素影响”

  广州日报:有观点认为,科幻文学很多是千篇一律,万变不离其宗,你怎么看?

  刘慈欣:可能有这方面的问题。科幻本身是创新的文学,需要新的构思,新的想法,这本身来说就比较困难。就科幻的题材,不单在中国,在外国也一样,还是处于一个不断重复、有限的题材。

  广州日报:《三体》是否脱离这样的局限,相当于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或想法?

  刘慈欣:不赞同这种观点。《三体》不是新的领域,新的想法。相反,《三体》描写的题材是科幻里最老的题材,都是外星人入侵,这在科幻小说诞生之初,就有作家写过了,而且现在也不断在写。它不是全新的领域与题材,即便在国内的科幻小说中,之前描写这类题材的也有很多。

  广州日报:其他小说没有取得《三体》这样的成功?

  刘慈欣:是,它们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但《三体》的题材不是全新的题材。

  广州日报:《三体》成功有哪些因素?

  刘慈欣:说坦率的话,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有各方面的机遇,刚好各方面的力量合在一起。不光我不清楚,出版者也不清楚。因为《三体》之前之后的科幻小说都很难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具体说这本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可能会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在里面。和它的内容肯定有关系,但不得不承认里面有很多偶然因素。具体是什么偶然因素,只能说有些能感觉到,比如说《三体》第三部产生影响的时候,正好是微博兴起的时候,微博有意无意对它起到宣传作用。

  中国的科幻文学在世界总体来说,还差得很远。不可能通过一两部作品就把中国科幻作品带到一个世界的水平,这不现实。

编辑:普燕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