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约会孤独国——周梦蝶向明诗歌分享会四月举行

时间:2015-04-17 08:15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四月是诗歌的季节。本月11日和12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举办的“约会孤独国——周梦蝶、向明诗歌分享会”在库布里克书店举行。

  被称为“儒家美学的躬行者”的著名诗人向明自台湾远道而来,与大陆著名学者和诗人唐晓渡、高兴、吴思敬等进行了精彩交流和对话。有古琴琵琶,有诗有歌,人间四月天,人们在北京用最美的语言表达面对世界的一种姿态。

  纪念周公,大陆先行

  诗人周梦蝶,一道让人难以忘怀的文学风景。系列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在大陆热映,其中《化城再来人》讲述的就是周梦蝶的故事。

  周梦蝶于去年五月一日化蝶归去,两岸周公粉丝为之同哀。在纪念这位诗坛巨擘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央编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简体版周梦蝶诗集——《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深具特别意义。该书不仅是中国大陆出版的首部简体版周梦蝶诗集,也是两岸三地乃至全球华语世界首部简体版周梦蝶诗集。据悉,台湾将在周公忌日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大陆的活动可谓先行和前奏。

  同时,中央编译出版社还推出了台湾另一位重要诗人向明的简体版诗集——《外面的风很冷——向明世纪诗选》。

  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唐晓渡,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诗探索》杂志主编吴思敬均表示,台湾两位重要诗人的诗集《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外面的风很冷——向明世纪诗选》在大陆出版,这是两岸诗坛的盛事,很高兴能共襄此一盛举。

  为什么要读周梦蝶

  为什么要读周梦蝶?与会人士似达成这样一种共识:

  首先,他以诗为生命的存在方式,面对世界的姿态,令世人景仰。

  他是一位神秘而杰出的诗人,也是台北一道重要的文化风景:在武昌街摆书摊卖维生,专卖诗集和纯度极高的文学作品,藏青长袍,仙风道骨,吸引了当时许多向往文学的男女青年。作为一个诗人,周梦蝶已不单单是一则传奇,更是时代文人的表征,颇具标志作用。

  龙应台曾云:周先生,以他宁守孤独的文学深邃,告诉我们动荡的世界,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

  其次,他的诗具有汉语之大美。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叶嘉莹认为,周梦蝶的诗,达到了一种自“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的境界。

  周梦蝶诗歌的研究者、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教授曾进丰指出,其“《孤独国》蕴藉‘宁静孤绝’之美;《还魂草》透显‘苦情’特征;《十三朵白菊花》散发幽静、闲旷乃至萧瑟‘清趣’;《约会》悠然洒脱,摇曳空灵‘禅趣’;《有一种鸟或人》繁复归于简约,流露率真之‘谐趣”’。“诗坛孤峰别流周梦蝶,独标情、禅同构合辙,既赓续古典诗词悠闲情境,续写了中国文学新页,对于当代禅诗,兼具启示之功与廓清之效。周梦蝶用生命写诗,以诗拯救生命的悲哀,创造了莹洁无瑕、淡雅真醇的风骚典律,精神永不腐不朽。”

  《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中的五十首诗篇,首首精彩绝伦,堪称台湾文学经典。

  第三,他还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诗人。

  诗人虽彻骨寂寞,苦心为诗,但他的视野并不狭窄。其“孤独国”中“有曼陀罗花、橄榄树和玉蝴蝶”;有“苍鹰在高空”,“忙于他的盘旋”;有孤寂而温暖、高远而美妙“鸟道”……事实上,周诗不仅融合儒、释、道哲学,兼摄中外宗教,冶为一炉,且中西历史文化、音乐、戏剧、绘画等均有涉猎,中外历史名人闲庭胜步穿行诗中,万物各得其所,闲适而悠然。

  用心品味周梦蝶的诗,定让人雕刻时光,参悟生命,物我两忘。

  诗人总是老得漂亮

  向明也是台湾一位很重要的诗人,是周梦蝶先生几十年的老朋友,也是诗友(同为蓝星诗社资深成员,同一年出版处女诗集)。此番来京,他在分享会上既为大陆读者讲述“我所知道的周梦蝶”,讲述周公的故事,也为大家讲述自己“为诗憔悴为诗狂”生命体验。

  在超过半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向明写诗、编诗、评诗、解诗,投身于诗歌运动,创办诗歌刊物,宛如圣徒牺牲奉献而无怨无悔,以至于诗成为生命存在的方式。这些都在《外面的风很冷——向明世纪诗选》那七十余首呈现诗人创作轨迹的诗歌中,从两岸诗人和学者的描述和评鉴中得到印证。

  他的诗平实、简单,却能将寻常化为绝妙。大陆著名诗人绿原称赞向明的诗“宛如阳光颗粒似的发光”。

  诗人虽已八十七岁高龄,但写诗后劲愈盛。读了向明的诗,最深的感受——正如另一位出生于一九二八年的台湾诗人洛夫所云——就是他老得潇洒,老得漂亮。向明说:“虽然岁数已压得伸不直腰/但我现在仍感觉/自己真还不够老//你看公园那株大榕树/活在那么嘈杂的马路边/胡须都已经拖在地上/还是那么一个劲地怒指天高。” 这首题赠给周梦蝶的诗,也是向明先生本人的真实写照。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