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或有趣或无聊 “不实用”的书在美受捧

时间:2015-03-26 08:23   来源:文汇报

  原标题:或有趣或无聊 “不实用”的书在美受捧(附照片)

  很多人长得胖是因为祖辈熬过饥荒年月

  为什么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体重超标、患自闭症、食品过敏?这都和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而这些病症已经写入了我们的基因。在人造的世界中,达尔文的优胜劣汰理论已经部分失效了。

  生命科学研究和投资公司ExcelMedical Ventures的创始人胡安·恩里克斯和史蒂夫·加兰在《自我演化:非自然选择和非随机突变怎样改变地球生命》中写道,我们的疾病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遗传”而来的,自然演化可以在数代中发生。“我们是变化的主要驱动者。我们直接和间接地决定了生与死,何时与何地。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演化阶段;生命的未来在我们手中。”

  举例来说,有的人天生容易肚子饿,这可能是因为他的祖辈熬过了艰难时世。由于荷兰在二战结束前后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基因记住了缺衣少粮的恐怖,以至于并未经历过创伤的后辈也更有可能患上精神疾病、心脏病、肥胖。也许这能解释全球范围内人类的肥胖率为何自1980年到2014年翻了一番。

  食物过敏也是人们所遇到的新问题,因为更多病人活了下来。三百年前,对花生严重过敏的人存活的几率几乎为零,更不用说活到繁衍后代的年龄了。到如今,美国食物过敏的群体在十年间增长了50%,总数为1700万人。

  这些迅速的演变机制,科学家名之为“实时演化重置机制”和“表现遗传”,最早由英国科学家康拉德·沃丁顿在1942年提出。

  这样说来,自我演化对抗自然演化,会使得我们变成一个更为孱弱的物种吗?这个话题,除了恩里克斯和加兰之外,还有不少人认真探究过。英国广播公司拍摄过一部纪录片《烹饪造就人类》,主要观点是熟食帮助人们更好地消化食物,才能进化出更发达的大脑。人物传记《病夫治国》则总结了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病夫”,他们未必是一言九鼎的名人,却深远地影响了人类的历史。

  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评论道:“如果你认为进化是只有在过去才会发生的事,再想一遍!《自我演化》记录了科技如何迅速地改变人类进化,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一日三餐的习惯其实只是种任性

  过午不食,不吃早饭,只吃早饭和晚饭……世界上就是有这么多反抗一日三餐定律的人。

  不少人觉得,三餐定时吃饱吃好,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然而,根据历史学家阿比盖尔·卡罗尔的观察,一日三餐的历史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悠长,也不是人类共同的选择,一天如果只吃两顿,甚至还能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

  换句话说,餐桌上的礼仪和习俗其实只是一种“任性”的选择。美洲原住民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食谱和用餐的时间,反而被欧洲殖民者称为“证明本地人不文明的证据”,真是不讲道理。“文明人以恰当的方式在确定时间就餐,这让他们自己有别于按需进食的动物王国。”阿比盖尔·卡罗尔在书中写道。

  晚餐的地位甚至都是工业大革命的产物。在工业大革命前,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中餐是一天里最重要的一顿。切换到“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无疑对人们的饮食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人们开始围坐在桌旁吃晚餐,一同度过一天最安闲美好的时光。

  但是,一日三餐的习惯在今日也遭受到了新一轮的挑战,对垒的另一方是让人又爱又恨的“零食”。虽然不那么健康,零食吃起来方便快捷,价格便宜,味道多变,吸引了大部分“管不住嘴”的现代人大口朵颐。据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都不吃晚饭只吃零食了。

  生活中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而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也正在不经意间经历着巨变。一名教授农业经济学的老师在亚马逊的购书页面下评论道“现在我上课的内容都因此改变了。”当然,也有读者表示“这读起来就像一本教科书,太学术了。”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