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诩是爱书的民族。美国也不甘人后,而且,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的统计,美国的人均阅读量处在世界各国民众阅读量前列;而素有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在这方面却在走下坡路。
但仅有这一点并不能说明美国人比中国人爱书。在现代中国,只要有几斗余粮或略有闲钱的家庭一般都会置办个书橱或一些藏书来装点门面。君不见,那些几乎从不读书者俨然也有书房,其书架上也是大部头精装书排列庄严;至于一般图书特别是时髦读物,更是应有尽有。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宗教似乎是教育。而支撑这个宗教的支柱就是读书。曾几何时,读书咸被国人认为是最神圣的事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在,读书即使不为光宗耀祖,仍然是挣个好出身、好前途的起码保证。
要读书,首先就得有书。所以,旧时代家有藏书应该是做人的最大骄傲。既然这神圣的资源这么稀缺而且是成功的保障,书也就被赋予了神圣和神秘的色彩,以至于有的穷酸文人有了几本破书就当成传家宝,神秘兮兮永不示人,甚至发明出“老婆不借书不借”这样决绝的穷措大格言。
那时没有公共图书馆,藏书成了读书人的登龙捷径。不只是科举用书,就是诗词歌赋医农杂艺类的闲书乃至小说戏剧之类的书都奇缺或者难以得见。有藏书才是接近知识的第一步,才有读书的可能。因此,藏书是旧时中国人获得知识的源泉。
笔者幼年读书时光赶上了中国动乱年代,因为政治和经济的原因那时中国图书奇缺。别说一般人没有藏书,即使家有藏书者也被查抄或因此酿成祸根。这样,藏书自小竟成了我一生的情结和梦。到了和平年代,在国内时做研究要藏书,在美国教书写书也要藏书;我自然也留心起了美国社会、高校和老百姓的藏书观。经过这一仔细观察,我发现美国人称得上爱书,但是他们的藏书观却跟我们大相径庭——不只是大相径庭,有的甚至是我们完全不能苟同并将引为奇谈呢。
美国图书馆:
不留复本,名人赠书也会被贱卖掉
首先谈谈美国的图书馆藏书。美国有庞大而周全的图书馆系统,在国际舞台上素以图书资讯发达著称于世。在美国住久了,你发现这儿借书的确方便。但美国图书馆同类书一般不留复本。近年来,除了某些新出的畅销书或者性质特别被用作教材的书外,他们同样的书几乎不保留复本。如果有其他读者借阅同一本书,他们往往会利用其无限发达的馆际互借网为读者到本市、本州/省、本国甚至外国的图书馆去替你借来,而且速度极快。如果你借的不是全本书而是某个章节,他们往往会免费复印给你。近年来更是开发了电子版本服务,能无偿地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你要的资料传递到你手上。
由于有了这样便利的服务,他们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金、空间、能源和资源。图书馆不再像过去那样购置多本书,省下的资金和空间可以开发其他服务项目更好地服务读者。
但是,对于过去已有复本的书怎么办呢?说来您或许不信。政府的公立图书馆就把复本贱卖或处理掉。他们每年甚或每个季节都大量处理或贱卖旧书(有的并不旧,甚至是当年的新书),几十块钱一本的书有的甚至尚未出借过就几块钱甚至几毛钱一本处理掉了。
如果这样做你尚能理解的话,美国大学图书馆贱卖作家或者名人赠书及签名本的做法我们的读者一定觉得奇怪。美国大学图书馆特别是著名大学往往每年收到很多名人赠书或作家等赠书。这些赠书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本人赠送:不管是名人或名作家名学者都想让自己名字或自己的学说、成果远播。把书送到世界名校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捷径。另一个来源是其家人代赠:比如说,有的名作家名教授或者著名学者过世了,其后人又未必继承同一学业。学者生前担心自己一生心血风流云散,遂捐赠并恳请后人在其身后代赠并希望名校收留其藏书。这些藏书名校收到后,发现有些书学校已经有复本;有的图书未必重要,而有的更是普通出版物。换句话说,它们有名人效应的纪念意义、有文物价值但是作为藏书却不够水准。第三个来源则是世界各地林林总总的不同个人、组织乃至于政府、高校和非营利团体的捐赠图书和文物了。
对以上这些各类学校有复本的图书,图书馆往往约定俗成地有个通则,就是把他们处理贱卖给本校师生,希望它们能够有个比被送到垃圾场更好的命运,仍然留在读书人的书架上。
这个主意当然不坏。但却不是上述赠书者的初衷。那些踌躇满志信心满满的名人在兴高采烈宣称他们的书被世界名校图书馆收藏之时,其实在那所学校图书馆并不能查到他的书。如果幸运,他的书或许被某位师生贱买了去;如果不幸,他心爱的书久已牺牲在了美利坚哪个不知名的垃圾处理厂了。有些书其实美国名校图书馆收到后几乎从没编目、从没上架,甚至贱卖不掉直接就发到了垃圾场。而这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书却被它们的作者写在简历上招摇被世界名校珍藏云云。岂不知这些可怜哈德逊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它们周游了世界几乎一圈,却从未跟读者见面就早逝了。
名校的图书馆常常定期贱卖一些这样的宝贝。有新书也有旧书。旧书是剔出来不太常用或较少有人借阅的复本。其中有的是绝版书非常有版本学价值,更有作家赠书和签名本。这些年来,我廉价买到不少名人签名本,价格都是极便宜。有的书我已经有的,买它的原因仅因为有文物意义和名人签名。比如说,我在图书馆买到过史景迁的导师房兆楹教授的藏书,还有慧眼识出并举荐夏志清的王际真教授的藏书以及其他美国名作家、人类学家和科学家藏书、赠书的签名本,价钱仅只是区区一两美元一本。
另外,我曾经见过一整套非常气派的线装书贱卖。这套书让我难忘,是连同书柜一起贱卖的。书柜是金丝楠木,书是宣纸精印的二十四史,蓝绫子面骨签,七八成新。查看版本,书是清朝中期刻的,已经有些年月了,但保存良好。二十四史全套在一起是整个书柜,而每种是一个单匣。因为二十四史全套书册数薄厚不一,因此要想把他们大大小小排列好各自独立又合为一体并凑成好看的格局非常不易。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爱书人的杰作。图书馆卖它时是按本出售,每本一元,但不拆零卖。买全套书者书柜免费奉送。其实,整整一套书计值不过区区百元,这简直是一架文物!里面一定有故事。我围着它看了好久,可惜因为这套书的版本价值一般,虽然它够古,但是现在二十四史到处都有而且网上得之易如反掌;况我不治史学。如果仅仅因为其好看而将它买回家自己觉得有些虚荣和赧颜。况且在美国大家都讲究实惠,把这个无用的庞然大物买回去,我用不着,却又不知将来我的后辈怎样处理它。想来一阵犹豫,就丢在了身后。
可是,这套美丽的古书成了我的心头之患很久不能放下。未能忘情,其后我又去看望过它。因为开始时图书馆不愿意拆零,始终没人愿意全部吞下它。后来耽搁久了图书馆妥协开始拆开卖,美国人或是附庸风雅,或是觉得好玩买几本这样“纯手工做的古书”回家炫耀,这套书被陆陆续续零卖了。这些书匣就一个个被搬空,像一个个黑洞洞的眼睛。我最后不忍心再去看。这套华美的古书连同书架,像一个典雅的旧时代美人或一抹勉强挣扎的鲁殿灵光,就这么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