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聚焦作家榜:作家挣钱多不是坏事吧?

时间:2015-02-02 16:39   来源:南方周末

聚焦作家榜:作家挣钱多不是坏事吧?

  刘同不少女粉丝来自偶像明星吴亦凡——他曾被粉丝拍到手持一本刘同的书。年轻的作家本身也越来越像明星,关注自己的形象。刘同每天跑步健身,想要练出八块腹肌。 (刘同供图/图)

  七八个ID,一个发小说,一个催更新,一个热情赞美……

  一只保温杯在手里倒腾了半个多小时,刘同始终没喝一口。他语速很快,好似着急要把嘴里的话倒完。他嘴边总是带着不同程度的微笑,一身职业感的热络,那是多年影视圈经验赋予他的技能。

  作家刘同更为人熟知的身份,其实是《职来职往》上的“职场达人”、多个娱乐节目的制片和主持人;最符合人们对“成功”想象的身份,则是光线影业的副总裁。

  作为“职场达人”,刘同颇受观众喜欢。2011年他写了一本职场说话指南,取名《这么说你就被灭了》。这本书最后卖到20万册,这个数字让刘同觉得“极其可怕”。在那之前,他出过几本小说,卖得最好的《五十米深蓝》,销量也不过两万。

  《五十米深蓝》是刘同大四时的作品。那时他向十几家出版社投稿,从长沙坐慢车到武汉去找编辑,却只听到四个字:“放那儿吧。”他愤而在天涯上注册了七八个ID。一个ID发小说,一个ID在下面催:“快点更新。”第三个ID难掩自己的激动之情,热情赞美……一个月后,在那篇长长的帖子下,还是只有刘同的七八个马甲,自己跟自己聊天。

  所幸,当时正在挖掘青春作家的出版人路金波回复了他,用5000元人民币买断了《五十米深蓝》。几乎前后脚,路金波也签下了韩寒的《一座城池》和安妮宝贝的《莲花》,给出的首印价码是200万。

  2012年,卖了两本销量20万册的职场书后,刘同打算把自己十年来的日记结集出版。有些文章,刘同自己看了都觉得脸红:“为什么那时候那么装逼、那么二百五?引经据典、讨论死亡,当年那些人名我是从哪儿挖出来的我都不知道。”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自嘲:“但我还是坚持把它留着,因为20岁出头的人都那样,怕别人瞧不起。”

  这本叫做《谁的青春不迷茫》的书,超乎刘同的想象,火了。对于捧着那些青涩文字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在书里遇见了自己,并觉得,“成功人士”刘同可能就是明天的自己——正如那本书上赫然印着的副标所提示他们的:《一个奋斗小青年的逆袭人生》。

  刘同一边在微博上努力兜售作品,一边马不停蹄在各高校、高中巡回演讲、签售。最终,书卖出去了200万册,出版界的朋友却好言相劝:“这只是一次歪打正着的市场营销,下本书未必卖得好。”

  刘同也同意。抱着一种“趁上本书卖得好,不如竭尽全力再写一本,哪怕卖得不好,也能知道自己真实水平”的想法,他又写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本书里刘同写了33个朋友的故事,对应他33岁的年纪。“竭尽全力”的标准是:每篇文章都要把自己写哭。用“血泪”换来的这本书,在2014年上半年出版,半年卖出去了200万册。

  几乎就在刘同哭着写33个故事的同一时间,张嘉佳开始了自己的“睡前故事”。

  那时,凭着几本销量尚可的小说,在金马奖上获过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的《刀见笑》,张嘉佳积攒了五十多万的微博粉丝,他们喜欢看张嘉佳在微博上发表一些贱兮兮、又似乎很有道理的感悟。也正是这五十多万人,成了“睡前故事”最初的传播者。

  张嘉佳原本只是想写一批故事,然后从中挑出最满意的一个编成剧本。最后,他卖出去了五个剧本。那些故事里的人物语言极“贱”,情感却极执拗、极沉重。35个故事,不是来自自己,就是来自朋友,最终火到连张嘉佳自己都不相信:微博上超过5亿次阅读,一些故事被转发了200万次。

  2013年底,这些故事被结集成《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出版,张嘉佳在微博上说:“我出书了。喜欢我的读者就当请我吃了一盘青椒肉丝。”结果,到2014年底,他收获了四百多万份青椒肉丝——确切地说是:“正版卖了四百万,盗版卖了五六百万。”

  有人调侃,这些青椒肉丝都是用心灵鸡汤换来的。他的粉丝更愿意使用“治愈”这个词:“嬉笑怒骂怎么能是鸡汤呢?”他们反驳。张嘉佳自己对“睡前故事”的释义,则是“给人一些正视自己、拥抱过去的勇气”。听起来,无论哪种定义,买书的人总是从这些故事中获取了稍许慰藉。

  凭借1950万的版税,张嘉佳成为第二个首次入榜就直接名列榜首的作家。第一个,是2006年第一届作家榜的榜首余秋雨。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