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信与思,或理想动物园——“2014凤凰网年度好书”发布

时间:2015-01-28 08:44   来源:凤凰读书

   信与思,或理想动物园

  ——写在"2014凤凰网年度好书"前面

  1949年底,未及天命之年的沈从文写过一篇长文章,讲的主要是他与两个儿子关于如何面对新政府的事,其中一段写道:

  于是我们共同演了一幕《父与子》,孩子们凡事由“信”出发,所理解的国家,自然和我由"思"出发明白的国家不大相同。谈下去,两人都落了泪……

  沈从文老人活到1988年去世,那一幕“信”与“思”的对话,也可以看做他后半生的发端。越过一九四九,作为作家的沈从文于世渐远,作为文物专家的沈从文逐渐被推出水面。那以后,几乎又是四十年。

  四十年,是湘西人沈从文的后半生,也是自中华民国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代文人的命运写照。历史的列车开到面前,人人都须搭一辆车,选条路走。沈从文年轻的儿子由“信”而立新思想、破四旧,他自己却钻进博物馆,去摆弄那些古镜青铜——一位重新走进大学的父亲,结业时说自己不会下棋,也不会扭秧歌,成绩“应在丙丁之间”。看似自嘲,其实是荒诞的自哀。

  1968年,沈从文曾写过一篇申诉材料《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博物馆》。于2014年出版《沈从文的后半生》的作者张新颖教授,即出生在这篇文章完成的前一年。如果沈从文先生和他的连襟周有光先生一样仍然健在,读到这本关于他的传记,大约会比知道那部叫做《翠翠》的电影要满意许多吧!

  巧合的是,作为沈从文五十年代的门生,文物学家和考古专家孙机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也在去年出版。孙机先生曾跟随沈从文研习古代文物,《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为一部文化通识性著作,因由作者数十年所学所识,举重若轻,将中国古代农业与膳食、茶与酒、纺织与服饰、建筑与家具、金玉等诸多物质材料一一梳理讲解,可谓字字玑珠。

  一年之中,能抱得如此两本大书,文脉传矣!

  而与文脉传承有关者,不止孙机之于沈从文,中国古典文学大家、年逾八旬的叶嘉莹先生,亦将她老老实实记录的授业之师顾随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讲课笔记付梓出版,成一书为《中国古典文心》。同样是两位中国古典文学的大家,同样的文化传承,大概无需多作介绍,我们能体悟其中价值。

  说到师徒关系,其实不止此书,去年尚有香港新亚学院毕业生叶龙先生的听课笔记《中国经济史》,也是大为可观。为他授课的老师,是历史学家、新亚学院创办者钱穆先生。而提及顾随先生,则更不能不提由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十卷本《顾随全集》。一代文化大家,毕生绝学著述,近四百万言,文无剩义,不可多得。

  对了,你读过赫拉巴尔吗?

  捷克人赫拉巴尔有着一个二十世纪典型中欧人的一生,见证了他的祖国在二十世纪的起起落落。尽管家境优越,这位法学博士始终过着和他祖国命运类似的颠簸生活:他的一生不断换工作,做过公证处职员、商业学校行政人员、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列车调度员、保险公司职员、商品推销员、钢铁厂临时工、废品收购站打包工、剧院布景工,当过龙套演员。他一生无儿无女,甚至于文学之神,依然直到中年以后才眷顾于他。他与酒和文学度日,八十五岁时因病住院,仍不安稳,从医院窗口飞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一批奇崛的"底层珍珠"。

  作家应该有作家的习性,作家是为读者在晚上摘星星的人。马尔克斯说,作家应该白天生活在孤岛上,晚上住在妓院。哦,这样的作家生活,恐怕是半数人向往的美好人生了。

  那么,去当一位作家吧!赫拉巴尔即是这样一位摘得星星的作家。他似乎不急于写作,他在废品站打包废品,在钢铁厂当零时工,他在小旅馆小酒店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耗掉……最后他说,他作品里的故事,都是偷来的。“我实际上是私人的偷窃者,宏伟石棺的盗墓人”!他从塞利纳、加缪和鹿特丹的伊利斯莫这些人手上偷出石料,从金虎酒家每天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偷走故事,他“永恒的结构的忧郁”,据说是从尼采那儿偷来的……

  2014年,赫拉巴尔一百岁冥诞,中国出版人以"赫拉巴尔作品系列"纪念了他。相信我,赫拉巴尔的故事比米兰 昆德拉先生的更好!

  ……

  以上翻阅的几本书,只是 “2014凤凰网年度好书”书单中的几种。做书的人大多将去年看做出版小年,正如前年一般。行内人叹息好书难做,读书的人似乎倒是不大需要担心。先前还听得一个消息,有“逻辑思维”罗振宇限量推出一套图书包试水,只卖粉丝,一日之内,8000套书一抢而空。“只卖粉丝”——这倒是给传统出版人好好上了一课:原来图书出版也适应粉丝经济!

  年年花相似,年年花不同。至此,与2014有关的好书单,大概也要告一段落。三分闲情,两分雅绪,四五分苦功夫,收拾十数本书,也好读上一年了。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