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书稿完成的时候,我已经109岁了。我以前说过‘上帝把我忘记了’,把我遗忘在世上了。感谢上帝,让我在这个年纪还有一个清晰的头脑和思考能力。虽然我对个人生与死早已看淡,但我所记忆的历史还在前行。”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在新书《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的尾声中说。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今年应该是109岁生日,但根据“做九不做十”的传统,本月13日就是他110岁大寿。《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也将于下月推出。
坚持“三不”,110岁大寿在家吃家常饭
周有光说:“85岁时,我从办公室回到家里,工作和思考是我生活中的最大乐趣:我比以往更关心中国的发展和走向,关心整个世界不断出现的变化。我一直关心中国,我希望中国会变得更好、更有前途。虽然许多事还不尽如人意,但我还是相信人类发展具有某种客观规律。当然,我希望人们保持耐心和信心。”据策划编辑叶芳透露,《逝年如水》口述内容来源于周有光在1996—1997年间,对友人宋铁铮先生的口述录下的30余盘磁带的文字整理,共计40余万字。今年是首次集中公开出版。
周有光的儿子周晓平说,这些内容原本没有打算出版,父亲本想把自己和家庭的故事,通过口述保留下来,让后代和有兴趣的亲属了解。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才出版,周晓平说:“可以让亲属和朋友更好地了解我爸爸的一生。”
对于自己的口述史,周有光表示:“我的口述史不完美,也不完整。我提倡‘不怕错主义’,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可以从批评指正中得到更为准确的意见,也可以增加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我非常愿意听到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因为曾经还担任过《周有光文集》的责编,叶芳与老人较为熟悉,她觉得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周有光所具有的定力和人格魅力都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他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一生无论面对荣或辱,也不管人生有多大起伏,他都能淡然视之,并且越是困苦的生活,他越能从中发现大欢乐和大自在。这也是他之所以长寿很重要的原因。”据说,周老有“三不”:不立遗嘱,不过生日,不过年节。还有“三自”: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叶芳透露周有光的110岁大寿是在家里吃的家常饭。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是这样记录这次家宴的:“今天是舅舅跨入110岁的第一天!我们做了葱烧海参、荠菜豆腐羮、清蒸鳊鱼、红烧大虾、红枣银耳羮、青菜鸡汤面,在家为他祝寿!舅舅每个菜都尝了一点,还吃了常州老家送来的软米粉粥和每天必喝的营养液。饭后切开大蛋糕和水果,舅舅说‘我饱了,我看你们吃!’舅舅有一个三不主义,不过生日是其中之一,所以外界每年都是以开座谈会、研讨会形式为他祝寿,而家人也总是简朴地和他一起聚餐来度过生日,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最喜欢的是读书思考,他对后辈的期望是历史进退、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