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开国总理周恩来,他生前没有子女,死后没有墓穴,他将自己完全融入了祖国的土地。他是人民的总理。
周恩来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生命的最后近600天里,共做大小手术13次,离世时体重不到60斤。周恩来是一个老人,也是一个病人,但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伴随着病痛、负重、伤感、离别和希望。他抱病履职,苦撑危局,在医院接待外宾60多次,外出工作10多次。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
主要内容:
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周恩来总理从患病、住院到逝世的最后生命岁月,生动地展现了周恩来总理与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顽强斗争并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逐步推举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的过程,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周恩来从患病到住院,经历了两年苦撑危局的政治苦旅;从住院到逝世,又经历了600天由生到死的病痛时日。周恩来从1972年5月12日,检查出尿中有癌细胞,随后被确诊为膀胱癌。他不仅继续担负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繁重工作,而且承受着来自党内外巨大的政治压力,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批判极“左”思潮、“组阁”、“反对经验主义”等重大问题上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逐步推举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为中国今后的前途和命运作出了重大贡献。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来生命的最后600天里,共做大小手术13次。周恩来生命最后的岁月,伴随着病痛、负重、伤感与离别,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
本书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作者经过长达两年时间的采访、整理和写作完全成书。目前书稿字数有25万字,图片有400余幅。书中图片90%由周恩来专职摄影记者、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组组长、中央外事摄影协作小组组长杜修贤所提供。本书资料翔实、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感人。
作者简介:
作者:顾保孜,江苏兴化人。1957年2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第二炮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一级编剧。著有《红墙里的瞬间》《铁血N4A》《红镜头》《中南海人物春秋》《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等数十部纪实文学著作。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等奖项。
摄影:杜修贤(1926年11月—2014年6月),陕西米脂人,1945年在延安八路军电影团师从吴印咸学习摄影。1954年任新华社北京分社任摄影组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摄影记者。1960年起担任新华社驻中南海摄影组副组长、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中央外事摄影协作小组组长。20世纪60-70年代,他先后担任周恩来、毛泽东专职摄影记者。1980年担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1984年离休。
前言节选:
如果是普通人,得知自己患癌,第一个反应应该是赶紧检查治病,可是身为一国总理的周恩来知道自己患癌后,第一反应就是开展“批林整风”,让“文革”的“左”倾步伐慢下来。他用有限的生命确立一个政治生命的高度——那就是党和国家的权力不能落在“四人帮”手里!因为他知道,党和国家的政治“肌体”不能因为他的空位而留下难以弥补的“疤痕”,那么国务院总理的人选与权力移交成为他最后生命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他病情日益加重之时,他几乎是在和病魔赛跑,耗尽心血完成了护驾邓小平出山的最后一段路程。进入1973年,周恩来开始大量尿血,中央同意周恩来做患癌病以来的第一次病灶检查与治疗,但他为确保邓小平顺利复出,将自己检查治疗时间一拖再拖。直到3月初,邓小平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已成定局,他才躺倒在手术台上……病情刚有好转,他又忘记自己是个病人,从与日本首相艰难谈判到陪同外宾视察祖国各地;从安排一个个老干部回京治病到主持起草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纲领性文件;从洁身自好绝不允许自己身上有任何政治瑕疵到至死都在抗争,努力洗刷别人泼在他身上的“脏水”……
一件件国事,一桩桩大事,一起起外事,他都亲力亲为,努力维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人民生活在“文革”期间能正常运转。而他自己在患病期间忍受了许多恶意误解与人身攻击。委屈与不公几乎伴随了周恩来整个患病岁月。
精神上的忍辱负重,身体上的病痛折磨,成为周恩来最后三年多的生命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