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11月2日
地点:三联韬奋图书中心
宋晨希: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的搜狐读书会,我们将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勇先生,以及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先生一起以马勇老师的新作《甲午战争简史》为由头,共同探讨甲午海战、中日关系等话题。
下面我们有请马勇老师先为我们讲几句。
马勇: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这本书,我首先讲三个内容。
第一,讲讲这本书的缘起,为什么我要写《甲午战争简史》。写这本书对我来讲其实比较意外,因为我确实原本并没想写这个东西。去年,我一直在台湾教书,回来后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在单位也几个课题也要结项,而我一直想也做课题的事情。也曾想过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会有什么相关活动举行?回来后,我们的规划当中有一个关于习近平主席讲读近代史的课题,在准备这一课题时,查阅甲午战争相关资料时,读到赔款割地这一段,我感到了剜心之痛。后来院里也有批示,认为还是应该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对其进行一次研究和解释,当然,新的研究和解释不一定和我有关系,这个课题和我能发生关系的原因大概是我参与做过甲午战争的研究:我曾在一些刊物发表过关于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知识人的分化和市场变化的文章,20多年前也写过甲午战争时期有关李鸿章的文章。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现在学术分化很厉害,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们,像我们单位来的70后、80后的学生,他们的学术方向基本上和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的学者完全不同,他们的选择更专题化、更专业化。因此,单位将这个项目交给了我。单位让我做什么,只要同我自己现在所做的不太冲突,我都会参与这样的集体项目。这本书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属于社科院规划项目。
第二,到现在,甲午战争已经非常难做。这场战争距离我们已有120年,中国、日本、韩国,甚至全世界的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百多年来关于甲午战争的基本史料已经都呈现出来了。大家已把这些史料翻来覆去用了很多次,我现在接手做,究竟能够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新意?如果一个项目做完,不能提出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炒冷饭,我个人也觉得没有什么价值。
我曾较仔细地回望了过去一百多年来中外学术界关于这场战争的看法,发现在基本史料上,我们今天已不会有太大的突破。因为中国的文献,比如晚清的外交史料,三十年代编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以及中日之间的外交档案等,都是大家可以看到的,那能不能从中提出新意来呢?在我刚接手的时候觉得很难。虽然这是一个通俗性的读物,但我能不能提出新的解读框架,这个问题我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思考。
从晚清时这场战争一开始,关于这场战争的争论和评价,就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比较多,并且这种争论和评价一直处在一个多元化的很矛盾、很冲突的状态。
而今年比较特殊,可能在甲午战争的解读上我们一方面讲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持久的野心,这在中国学者中没有人否认。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对这场战争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年战争刚爆发不久时,中国人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基本上是把这场战争看作是中国进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