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科学外史Ⅱ》:把科学请下神坛

时间:2014-11-14 14:00   来源:解放日报

《科学外史Ⅱ》:把科学请下神坛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

  采写/记者 吕林荫

  日前,《科学外史》入选首份“解放书单”,《科学外史Ⅱ》近日也将面世。

  两本书的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一位学天体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史专家,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这两本书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反思科学”。

  欲把科学请下神坛的江晓原,从历史的维度出发,强调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根本目的来反思科学。他认为,随着科学与资本的紧密结合,科学的纯真年代已成过往,当年的“纯真少女”已经变成“切菜刀”。

  这两本书帮助我们反思科学

  ■“反思科学”并不是“反对科学”。

  ■要把科学请下神坛,就要让跪倒在科学面前的人站起来。

  解放周末:我手里的这本《科学外史》已经第4次印刷,它囊括了首届年度“中国好书”、第13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8项荣誉;《科学外史Ⅱ》尚未面世就已启动预售。一本探讨科学话题的图书受到大众热捧,作为作者您感到意外吗?

  江晓原:老实讲,完全在我意料之外。这两本书源自我给法国杂志《新发现》中文版撰写的同名专栏。当时复旦大学出版社贺圣遂社长提议要把这些七八年来所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出版时,我心想,这种小众读物,拿来送送朋友倒挺好的。没想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如此之高。

  解放周末:这两本以“科学”命名的书,既没有做科普,也没有解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而是呈现出科学的诸多面孔,其中的大部分并不为人所熟知。

  江晓原:首先,它们不是科普读物;其次,它们也不是科学史的通俗读本。我在这两本书中,或者说这个至今还在继续的专栏中,特别注重的一件事就是反思科学。

  “反思科学”并不是“反对科学”。我父亲是一位退休机关干部,他得知我给市管干部上培训课时大谈反思科学以后,有点忧心忡忡地说,你整天给领导干部们讲这些反科学主义的东西,能行吗?听说我的讲课内容已被收入《公务员科学素质读本》,他要我带一本给他看看。他看后,也同意领导干部对此应该有所了解。

  解放周末:很多人和您父亲过去的认识相仿,在他们眼中,科学是崇高的,不能理解一个崇高的事物为什么要被反思。

  江晓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有一种比较普遍和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就应该被歌颂和赞美,它就应该高高在上。这种现象更多地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当清朝的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时,人们第一眼看到的是船坚炮利,很自然地联想到,是科技的落后导致了我们的惨败,洋务运动因此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个夷的“长技”就是科学技术。

  百余年来,我们在科学技术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存在,所以直到今天,把科学供在神坛上的还大有人在。

  解放周末:看来您很不认同把科学供在神坛上。

  江晓原:对。要把科学请下神坛,就要让跪倒在科学面前的人站起来。这正是我所说的反思科学的目的。我太太是学文科的,曾经对科学非常崇拜,当我有意识地开始反思科学之后,经常拿她进行“操练”。吃过晚饭,我就在散步时跟她聊相关的话题,看看在某个问题上我能不能先把她说服了,《科学外史》和《科学外史Ⅱ》里的有些文章就是这么聊出来的。我发现,只要耐心说理,像她这样没有太多科学知识储备的人也能接受我的观点,而且现在她已经从仰视科学的泥潭里站起来了。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