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四川大学专家:要扭转信仰缺失 儒学是重要参考

时间:2014-11-13 14:39   来源:成都商报

  在国内率先开展《儒藏》编纂,创建“中国儒学”博士点,承担着四川人文学科迄今为止最大的人文工程《巴蜀全书》的编纂……这一系列学术课题,全部跟一个名字连在一起: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作为四川儒学大本营,它不仅会在浩瀚的史书中研究经典儒学,更是走出了大众儒学的“第一步”:计划编写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儒学教材,甚至编儒学连环画给小朋友看。研究院院长舒大刚教授认为,儒学本就是面向现实社会的致用之学,它对扭转信仰缺失、行为失序的状态有着积极作用,“让儒学走出象牙塔,也是研究院的应尽之责。”

  一种需求

  “对人生和社会有很多疑惑,希望通过学习儒学,能够知道人该如何生活,社会该如何和谐发展。”

  一种责任

  “编写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儒学教材,编儒学连环画给小朋友看……它对扭转信仰缺失、行为失序的状态有着积极作用。让儒学走出象牙塔,也是研究院的应尽之责。”

  1

  为了编纂

  “最远去过台湾图书馆”

  在成都西航港长江路的文化走廊上,一组汉白玉《儒藏》雕塑伫立街头,10册比人还高的“书籍”整齐排列,颇有厚重感。若你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就会更加仰视它———这套名为《儒藏》的文献,由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整理编纂,在现实中已出版274册,花费了17年。有学者评论,尽管国内数所高校和研究机构都致力于《儒藏》整理,但四川大学的这套丛书,仍算得上“千古儒学第一藏”。

  “这是2500年来最大型的儒学文献资料库,我们把历代浩如烟海的儒学文献加以系统、科学地整理。”川大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教授回忆,1997年刚起步时,以川大古籍整理研究所为班底,20多人全情投入,“它打破了传统‘经史子集’的四分法,以‘三藏二十四目’为分类体系,现在已出版完成了‘史藏’,‘经藏’和‘论藏’的编写还在继续。”想起编纂的过程,川大国际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尹波教授感叹,无耐心和毅力不可完成。他们要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把有关儒学的人物传记、碑刻、墓志铭等内容全部找出来,用老式标点断句,必要时还要写校记。那些大部头的史料,散落在全国各大图书馆里,为了找一本书而跋涉千里,是常有的事,“我最远都去过台湾的图书馆。”

  这部鸿篇巨制,奠定了川大儒学研究的地位,也成为2009年10月,川大和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创办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的重要机缘。一种传统文明为何要与“国际”挂钩?儒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郭齐教授告诉记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外国研究者就提到:21世纪解决人类的各种问题,就要回到20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这意味着,儒学已是世界关注的热点。

  目前,研究院已是四川儒学研究大本营,除了率先开展《儒藏》编纂,它还创建了“中国儒学”博士点,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历史文献学”……现在,它还承担着四川省人文学科迄今为止最大的人文工程《巴蜀全书》的编纂工作,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

  “西汉景帝时期,蜀郡守文翁在成都创办文翁石室,这所世界上现存的连续办学最悠久的学校 ,开启了巴蜀大地”重文尊儒“的学风,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继承、发扬和创新。”舒大刚如是说。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