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三体》作者刘慈欣:中国科幻小说还不成熟

时间:2014-11-04 08:26   来源:新快报

  原标题:刘慈欣:中国科幻小说还不成熟, 我不敢奢望第一部就能成功

《三体》作者刘慈欣:中国科幻小说还不成熟

  ■《三体》英文版封面

《三体》作者刘慈欣:中国科幻小说还不成熟

  刘慈欣 1963- 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地球往事”系列(《三体》,《三体II:黑暗森林》及《三体Ⅲ:死神永生》)等,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三体》英文版11月11日上市,建国后第一部引进到美国的科幻长篇

  记者 梁静 实习生 李柴菁菁

  “在《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描写最糟的宇宙,是为了能有一个最好的地球。”

  刘慈欣在今年4月为《三体》英文版写的宣传文章的末尾,写了这么一句话。对于未来,无论是宇宙还是自己的小说,刘慈欣总是很谨慎。能在大脑里构想出一个宇宙的刘慈欣,并不敢想象,下月11日在美国上市的《三体》第一部,会取得成功。

  “美国每年有1000多册科幻小说,作为第一部,至少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科幻长篇小说(上一部是老舍的《猫城记》),我只能把它看作是良好的开端,畅销什么的不会去想。”

  文化该是多样的,在浩如烟海的科幻小说里能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已经有着特别的意义。《三体》第一部的译者、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曾如此评价:“刘慈欣的作品提醒我们,这个星球的大多数人并非生活在21世纪,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受过教育还是文盲,都是同一物种的成员,具有相同的权利与潜能。刘慈欣同样带来了许多传统中国概念中的积极描绘,这是西方科幻所缺乏的。”

  如果进一步用书中的情节把《三体》进入国际市场打个比喻——这就像在“红岸”基地上代表地球向宇宙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至少目光还是望向了更广阔的天际。当然了,刘慈欣一定不会同意这个比喻,因为他一直坚持:随便向宇宙发声,可是很危险的!

  中国科幻并不成熟,

  把读者直接扔到外太空行不通

  大道:你已经读过英文版了吗,感觉怎么样?

  刘慈欣:读过了,我觉得刘宇坤翻译得很好,他的译文很流畅。而且特别可贵的是,他的译文翻译出来的风格不是他的风格,而是我的风格。我读他的译文甚至比读我自己的原文还要舒服。

  大道:你对《三体》进入美国市场有什么期待?

  刘慈欣:美国是世界科幻文学的一个中心,它每年要出版大量的长篇科幻小说,大概有1000册。另一个特点是美国读者对翻译的作品不感兴趣,就像我们对非中文的武侠小说也不大关心一样。所以从这两点上来说,非英文原创的科幻小说在美国要想取得成功还是有困难的。我们应该把它看作一个良好的开端吧。我当然不能奢求第一部书到美国就能取得多么大的成功,比如说很畅销、赢得评论家的口碑等等。

  大道:每年1000册,美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庞大的科幻小说市场?中国的情况如何?

  刘慈欣:上世纪2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就开始发展,一直发展到今天。美国作为一个现代文化的中心,它肯定是有一种面向未来、面向星空这么一种文化的存在。同时,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它肯定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宇宙和太空也充满探索的欲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幻小说就能在美国繁荣发展。

  中国科幻小说还是很不成熟,读者、作家还有出版体系都不成熟。原因是中国的科幻从清末民初出现以后,就几经中断。第一次中断是因为战乱,第二次因为“文革”,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科幻小说突然在一夜之间全部不让出版。一直到1995年左右,市场才重新复苏。上世纪80年代有过很好的科幻小说,比如《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它们当时的影响力甚至比《三体》还大。但长时间的中断、隔绝使得几代科幻文学无论是写作风格还是读者,都没有任何传承。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不成熟,所有东西都是新的。

  大道:很多人都说,你的科幻小说都是从很普通的现实生活出发,这跟美国科幻经常把世界观设定在宇宙很不一样。你为什么有这样的设计?

  刘慈欣:既然科幻是一个想象力的世界,你必须给它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一个现实的平台,比较好理解。我说咱们的科幻文学不成熟,读者需要从现实慢慢走到想象的世界里。但是西方的科幻可以直接把读者扔到想象的世界,故事发生的背景就在外太空,国内读者可能不太接受这种方式。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