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临终写在纸上的话

萧红:呼兰河畔永不退色的萧萧落红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不可否认,萧红的一生是苦难的,更是传奇的。当岁月如水般流过,透过时光的帐幔,我们依稀能够望见往昔的景象,望见那个叫萧红的女子。将她浸染了呼兰河畔清澈风色的故事与过往,刻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从此,与它的呼吸融为一体。萧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孤寒的一抹冷色,凛冽寒素,却又含着耀眼的炽烈,如同夜色中兀自流淌的月华,穿透一溪碧水,月色与水色的交界处,是一场寂然狂野的燃烧。
无论是她笔下激愤的青年,还是属于她自己真实的人生,萧红,总是让人感到紧迫。与其说是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一个她,不如是彼时的萧红照耀了那样的一个时代。盛放,然后寂灭。那一抹明洁的素华,如落英纷飞而下,凋零成她宿命里最终的残卷。最后,以一种孤艳的姿势,成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绝响。这,就是萧红。
她说,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么凄凉的夜。
她说,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她说,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又怎样?人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萧红——呼兰河畔永不退色的萧萧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