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丁玲诞辰110周年 专家:她在艺术上非常前卫

时间:2014-10-17 08:39   来源:北京晨报

丁玲诞辰110周年专家:她在艺术上非常前卫(图)

  2014年10月12日,是当代著名作家丁玲110周年诞辰。这位当代著名作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声誉的作家,在她110周年诞辰之际,受到的关注并不多,远不如对中国读者还很陌生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

  丁玲成名于上个世纪初叶,受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于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并成为左翼联盟中重要的作家,鲁迅也曾对她给予极高的评价和期望。后进入延安,在延安文学时代创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成为当时延安文学最主要的作家之一。1948年,她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于1952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影响力的作家。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黑龙江劳动12年,“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方才得到平反。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兆忠说,“丁玲的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都充满了坎坷,从一位受到西方启蒙主义影响的作家,到革命作家,再到后来屡经大难,文学之路几乎断绝,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一生,折射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艰难历史。”

  中国文学仍需学习

  北京晨报:今年是丁玲110周年诞辰,但是社会对她的关注似乎并不是很高,一位在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为何在今天被许多人忽视呢?

  李兆忠:关注的少,其实也不能说不正常。一方面,当前是一个文学逐渐边缘化的时代,人们对文学本身的关注在减少。其次,丁玲的作品毕竟离今天的生活已经比较远了,她的作品,大多写于左联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后期几乎很少创作,尽管在当时她的影响力很大,但是在今天,确实很多人不了解了。

  北京晨报:一位以前不为人知的外国作家,获得诺奖就可以引起很广泛的关注,但是本土曾经影响力极大的作家却少人注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李兆忠:总的来说,中国当代文学尽管写的人很多,但是大体的情况仍旧处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这也是人们的注意力更多时候倾向于外的原因,中国文学在根本上还没有产出让世界上大多数人膜拜和学习的作品、作家。因此,国人有时候可能关注国外的作家比国内作家更多,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丁玲在艺术上非常前卫

  北京晨报:为什么说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是什么造就了她的重要性?

  李兆忠:实际上,在丁玲创作生涯的前期,上个世纪30年代,她在艺术上非常前卫,她的写作,既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也是西方启蒙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在那个时期发表的《莎菲女士日记》,是左联时代非常重要的作品,这也使她成为了当时极其重要的作家。后来到了延安以后,在整风运动以前,依旧如此,当时的延安文学中,西方启蒙主义依旧有很大的影响,对左翼文化人也非常宽容,不论是生活上还是艺术创作上都是如此,尽可能地提供方便,使得延安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乐园。

  北京晨报:这个时代她有什么样的建树呢?

  李兆忠:丁玲到延安以后,很快成为延安文学重要的作家之一,她写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作品,延续着启蒙主义的风格,现在读来,依旧非常深刻。一直到整风运动之后,这种创作的状态才开始改变。

  巨大的价值转换赢得关注

  北京晨报: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

  李兆忠:当时的延安文学,主要有两个大的团体,一个是“文抗”,也就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一个是“鲁艺”,即“鲁迅艺术学院”。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文抗”继承了鲁迅的文学主张和文学传统,而“鲁艺”虽然以鲁迅为名,反而是放弃了鲁迅的传统。在整风运动前,丁玲是文抗的主要作家,她主张尊重作家的创作,同时她本人也有许多非常好的作品。随后,整风运动开始,一大批作家的创作发生了改变,而丁玲的改变,是非常明显的。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

  李兆忠:在当时,整风运动是有道理的,不论是在内部思想的统一上,还是在应对国民党特务的渗透影响上,都有其必要。整风运动发起之后,要改造知识分子,原来是知识分子启蒙工农,现在是工农启蒙知识分子,启蒙的对象颠倒了。对于当时延安的处境,确实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但同时,也有另一面的影响,把知识分子那种独立的精神、批判的立场去掉了。丁玲正是改变最大的作家之一,她之后写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之前的作品相比,有了巨大的价值转换,看起来几乎就不是同一个人写的。而这部小说也为她赢得了斯大林文学奖,使她一下子成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作家。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