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王道剑》以武侠演绎历史悬疑

时间:2014-09-05 08:52   来源:人民网

  “上官鼎”终于重出江湖了。

  封笔多年的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年过七旬的台湾前“行政院院长”、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再度以“上官鼎”为笔名,创作长篇武侠小说《王道剑》。“刘大侠”上次发表武侠小说已是四十六年前的陈年往事了,如今重新执笔、再续文缘,两岸书迷期待已久。

  《王道剑》是章回体历史武侠作品,以明朝“靖难之变”为主轴,并加入近年历史学者最新考古发现,揭秘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书中将儒教与王道精神相融合,另辟武侠蹊径,写下一段隐晦中彰显人性情操的历史悬案,描绘出一个与真实历史环环相扣的武侠世界。该书的繁体字本已于今年5月在台湾面世,甫一上市便在登台湾各大书店上榜(诚品书店中文类图书第一名,博客来武侠小说类第一名,金石堂文学第四名)。简体字本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武侠名家重出江湖

  上官鼎曾是上世纪60年代台湾红极一时的新派武侠小说作家,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曾盛誉:“台湾在全盛时代,前前后后有五百位作家在写武侠小说,作品大概有四千部之多。而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家,第一是古龙,第二就是上官鼎。”

  然而,连很多老读者都不知道,当年的上官鼎,其实是兄弟三人合用的笔名。刘兆玄共有六兄弟,虽然六人都是理学博士,但刘家自小非常注重孩子国学素养,既要练习毛笔,又要背诵经典。中学时代为挣零用钱,自幼嗜读武侠小说的刘兆藜、刘兆玄、刘兆凯三兄弟以上官鼎为集体创作之笔名发表武侠小说,隐喻三足鼎立之义。刘兆玄为主要执笔者,哥哥刘兆藜则负责男女之情的描述,弟弟刘兆凯则专写武打部分。1960年兄弟三人合写的《芦野侠踪》,让“上官鼎”一举成名。此后,他们相继出版了《长干行》、《沉沙谷》、《铁骑令》、《烽原豪侠传》、《七步干戈》、《侠骨关》、《金刀亭》等一系列作品,亦曾帮古龙代写《剑毒梅香》。后来,三兄弟陆续出国深造,遂在1968年宣布封笔。

  出国后,刘兆玄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后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东吴大学校长、“国科会”主委、“交通部长”、“行政院副院长”,2008年出任“行政院院长”,2009年因“八八”水灾所引发的政治风波而率“内阁”总辞,2010年接任中华文化总会会长——期间再没有从事过武侠小说的创作。

  在封笔四十六年后,刘兆玄突然提笔写作长篇武侠小说《王道剑》——通常武林中的规矩,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理由,“金盆洗手”后重出江湖,将为武林人士所不齿,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缘使得他重出江湖呢?

  一段历史悬案引出的武侠传奇

  2012年,刘兆玄为践与亡友陈棠华之约,造访陈棠华生前在福建宁德市创建的公司时,意外见到宁德当地几名文史工作者,听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的下落之谜,在宁德有了新的发现。

  明史研究中,“靖难之变”后建文帝的下落是一大悬案。燕王与建文帝的权力斗争,燕王胜利;胜利者垄断发言权,永乐宣告:“暴虐的昏君建文已经自焚”,官书就得如此记载。然而,建文逃亡之说,却在民间广泛流传。官方记载不尽不实,颇多扭曲;“野史”内容又颇多虚幻难以取信。于是,“建文史事”成为明代中叶以后,以至清代,史学界努力探讨的课题。

  2008年,福建宁德发现了一座古墓,其格局特殊,座基采明十三陵中明长陵(明成祖永乐帝陵)的相同座向,雕饰多仿明皇陵规格。墓前有舍利塔一尊,塔上刻有“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二十个字。按照文史工作者的解读,“佛日圆明大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第三代”是皇孙,“珠禅师”是朱姓禅师的谐音,这个塔文应该是指:墓中的主人乃是有明太祖御赐金襕袈裟的皇孙,法名叫“沧海”的朱姓禅师。而建文帝削发为僧临终的法名,就是沧海法师。刘兆玄在文史工作者带领下,还在宁德支提寺见到了一件明代的云锦袈裟,看到了袈裟上的五爪金龙。

  此外,刘兆玄还得知,2010年,浙江郑义门村迎接来自宁德“郑岐村”的旁支认祖归宗,而据考证,该村先祖郑岐便是“靖难之变”中和建文帝一起失踪的近臣郑洽……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靖难之役后,建文皇帝并未死于皇宫大火,在他人帮助下,他削发为僧出亡东南,落脚于福建宁德支提寺……

  回到台湾后,刘兆玄把这段故事讲给朋友听,大家听了后都觉得故事曲折迷人。刘兆玄自己则认为“这些资料要在历史层面翻案,仍然不足,但是用于文化艺术创作之上,则很丰富”。一名友人对他说“何不你自己写一部历史武侠小说”。的确,“等人做,不如自己做”,同时也为了纪念亡友,刘兆玄重新提笔,开始创作这部历史武侠小说。

  自17岁就创作武侠小说的刘兆玄,自诩武侠老兵,开始创作时,就打定主意,不仅要写武侠,更要写历史,写出不一样于金庸的武侠世界。《王道剑》的写作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四册近百万字,全都出自他亲笔手稿,连插画也不假手他人,“写小说有半年的时间都活在明朝里面,过得非常快乐。”刘兆玄说,写作过程十分顺畅,一张稿纸都没有撕掉过。

  关于新创的这部作品,刘兆玄说,过了四十六年多少有点长进,对很多人间的事情看法不一样,在文字表达上必然会展现成熟度。他的这部武侠小说创造出“一套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新武学”,批评政治文化中的暴力和霸道,宣扬儒家传统中的道德理想和正面价值,提倡关注民生、族群共处、环境保护等,同时也沿袭了武侠作品传统中扶助弱小、除暴安良、抑恶扬善,褒扬忠臣义士等正面因素。作者深厚的文史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让这部作品魅力独具,不仅想象力十分丰富,历史的框架严谨,还融入了自己的史学观念和政治理想,于庙堂与江湖之虚实纠葛间,再创新派武侠之巅峰。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