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上午9时,省图书馆报告厅里座无虚席。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中,作为唯一一位参与过第一版至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的著名作家叶永烈走上“龙江讲坛”。他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半个世纪以来,自己与《十万个为什么》结下的不解之缘,揭开了这套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科普书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20岁大学生一举成名
叶永烈与《十万个为什么》结缘于半个世纪前。当时只有20岁,还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读书的叶永烈,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我是当时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
1960年暑假,他把自己写的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书稿寄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个月后收到了出版社的回音。巧合的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曹燕芳还是《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责任编辑。
“当时化学分册请来一些中学化学老师写稿,但曹燕芳觉得他们写得像教科书。她看我文笔活泼,让我试写了五个‘为什么’。”叶永烈回忆说,五个“为什么”寄出去了,曹燕芳很满意,又寄给他化学分册其他的问题。叶永烈从头写到尾,这些回答竟然全部通过了。“化学分册176个‘为什么’,我写了163个。”
此外,叶永烈还为天文、植物、农业、生理卫生分册写稿。“1961年出版的5个分册中,共有971个问题,我写了326个,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量最大的作者。”为此,叶永烈也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一个“为什么”稿费5元,“1600多元钱的稿费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叶永烈说。
书名源于英国诗歌
谈及《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叶永烈告诉听众,《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是“借用”苏联作家伊林的同名科普读物。苏联作家伊林写了一本经典科普读物,名字就叫《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出版于1929年,在苏联很受欢迎,在我国也大为流行。
但《十万个为什么》也并非伊林的原创,而是来源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诗人约瑟夫·吉卜林诗歌中的一句:“一百万个怎么样,两百万个在哪里,七百万个为什么!”这首诗翻译成俄文后却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据叶永烈分析,这是不同语言的数字表达习惯造成的,在俄语中,“十万”形容数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