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自助图书馆:还需优化布局提升效能

时间:2014-09-02 08: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事件:

  作为传统图书馆的有益补充,自助图书馆在如今的大型社区、文化广场、商场以及交通枢纽等公共区域频频现身。其诞生以来一直以向市民提供便捷的借阅服务为宗旨:24小时营业,就近借还,自助服务……然而,某地的自助图书馆近日却因使用率低、造价昂贵、书籍少且内容单一等遭到媒体质疑,并引发公众热议。

  各方观点

  巫志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应着重打造“馆”的概念

  自助图书馆,应该突破“图书借还机”的概念,着重打造“馆”。身处街边民巷的自助图书馆,应该成为社区居民的公共借阅空间,而不应只停留在像ATM机一般的借还功能上。“馆”的概念一方面体现在藏书的量上,如果只有一个书架的体量,那一定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需求。所以自助图书馆首先应该有一定规模的藏书,内容涵盖也应该较为全面地照顾到社区有读书愿望的各类居民。而另一方面,既然是图书馆就应提供一定的阅读空间,能让社区居民实现一出家门便可拥有公共阅读空间的愿望。满足这些,再加上随借随还、24小时不间断服务、自助服务等特点,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自助图书馆。如上海嘉定的自助图书馆,一般藏书量在万册以上,24小时开放,市民凭借书证可以刷卡进入、随意借阅。这种类型的自助图书馆如果能大量推广,一定会给市民的公共文化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再如江苏省张家港市的24小时“图书馆驿站”,面积一般都在200平方米以上,市民凭借市民卡可在全市的驿站实现“一卡通”,同样突出了“馆”的理念。

  自助图书馆的设立与普及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均等化”的重要体现,它的具体功用和老百姓的满意程度应该成为衡量其实际意义的重要指标。一台机器的造价若与一个场馆的造价基本相近,那么“馆”的实际意义也应该更大些。

  王林(深圳图书馆副馆长):建立一体化、多元化和网络化模式

  自助图书馆走进街区大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为市民文化需求与图书馆服务之间搭建起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桥梁。针对目前自助图书馆运营和管理上遇到的瓶颈,以一体化、多元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模式推动自助图书馆服务很有必要。

  作为市区图书馆延伸到社区的终端,深圳的大部分自助图书馆与基础图书馆之间有着高度灵敏的网络化反应机制。例如,当某个服务点的设备运行出现问题时,图书馆服务与监控系统可实时跟踪到每台自助机的运行状态,自动通知物流人员或维护人员及时解决。目前深圳图书馆已基本实现了对自助图书馆网运行状况多方位的监控或跟踪,通过预警管理、远程控制等管理手段,已经构建了自助图书馆网高度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平台,新建了网站专栏,并在微平台上增加宣传与服务功能。而市区内多个基础性图书馆之间的密切配合,也促进了全市自助图书馆的优化布局和使用效果提升。当然,自助图书馆只是图书馆的一种存在形式,在技术上还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王琪(首都图书馆工作人员):因地制宜调配书籍

  社区中的自助图书馆都以市区的大图书馆作为资源总站,是市区图书馆馆外的功能延伸。以首都图书馆为例,我们会雇用专业的配送团队,定期配送、更新各个自助图书馆的藏书。在书籍的选择上,一般会以畅销书为首选,根据我馆的借阅排行,并按照文学小说、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不同类别进行选择,并多以实用性的书籍充实各个自助图书馆。配送书籍之前我们会做一些调研,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与当地居民的具体阅读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调配书籍,并定期更新。

  在北京寸土寸金、较为密集的环境中,自助图书馆的体量往往受到限制,所以首先要有一个大图书馆作为资源上的支撑与后盾,把图书馆“功能的延伸”作为重点突破口。我们也希望时下最畅销的书籍都可以进入辖区内的每一个自助图书馆,这样无形之中也会增大总馆的采购量。

  原标题:自助图书馆:还需优化布局提升效能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