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董克平李韬携《寻味》分享吃货升级之道

时间:2014-08-19 08:40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董克平

  董克平

李韬

  李韬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欢美食的人越来越多。然而喜欢吃不代表会吃,如何从一个业余的吃货,成长为一个懂得品鉴美食的美食家?8月17日,著名美食家董克平(搜狐自媒体@董克平饮撰笔记 )、李韬(搜狐自媒体@李韬的茶与美食 )携新书《寻味 舌尖上的乡愁》做客搜狐媒体大厦,与众多吃货分享自己的美食经验,传授吃货升级之道。

  美食家是时间与经验的沉淀

  在“吃货”这个词逐渐褪去了原本具有的贬义、嘲讽色彩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自称“吃货”。在他们看来,对美食的热爱就是对生活的真诚,就是热烈地拥抱自己的生命。然而很少有人敢轻易自称“美食家”,因为“美食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对美食的品鉴能力。

  “一个真正的美食家,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只有吃过好东西,才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只有吃过很多东西,才有对比和鉴别的素材。”董克平老师说。

  现在的吃货一族,大多是七零后、八零后乃至九零后,相对来说积淀有所不足,因此,有志于成为美食家的吃货不能着急,而应该寻找机会,多到各地跑跑,多吃各式美食,外加用心钻研,时间一久,就能形成自己的品鉴标准和体系,从而从“吃货”升级为“美食家”。

  小吃更能代表当地美食特色

  去一个地方吃什么?这是困扰绝大多数吃货的一个问题。在回答读者“到一个地方去应该怎样寻找当地美食”的时候,董克平和李韬都认为,首先应该做好功课,了解当地的特产;其次应该选择当地的小吃,因为小吃最能体现当地的美食特色。

  小吃是街头巷尾的吃食,是当地人千百年来总结、演化出的美食精华,为当地人民广泛接受、喜爱。这样的食物,食材一定是在当地容易获取的,口味一定是适合当地人民的,因而通过小吃,最能发现这个地方的饮食特色。比如《寻味 舌尖上的乡愁》一书中提到的厦门沙茶面,就体现了厦门作为通商口岸所具有的饮食上的兼容性。

  对美食的乡愁源自情感的触动

  董克平认为,能触发乡愁的食物,不一定是最好吃的,但一定是能触动自己的内心情感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某几种食物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长大后再吃到它,会勾起我们往日的情怀、回忆,从而带来一种淡淡的乡愁。比如武汉人吃豆皮的时候,就会想起当地人特有的“过早”;歙县人吃到浇头面时,就会想起家中浓浓的年味儿。

  《寻味 舌尖上的乡愁》,记录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这些美食带给人们的触动。董克平老师认为,真正的美食家,对待食物必定是饱含感情的。正是这种感情,让人们在满足舌尖味蕾的愉悦的同时,也能获得内心的感动。这份来自食物的感动,才是美食真正的灵魂。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