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铎在研讨会现场。

从《大码头》、《留在城里的知青》到这一次的《一九六〇年的爱情》,徐铎始终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谱写个人的命运。

年逾花甲,仍笔耕不辍。近年来,大连本土作家徐铎相继创作了几部长篇小说,在国内文坛颇具影响。《大码头》、《一九六〇年的爱情》此前都曾第一时间被独家授权在本报连载。8月5日上午,以其新作《一九六〇年的爱情》为重点解读对象,徐铎作品研讨会在大连民族学院举行,
研讨会由大连市文联、金州新区党工委宣传部主办,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金州新区文联、安徽文艺出版社承办。会议由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晓峰主持,来自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作协、小说出版方安徽文艺出版社的约40位代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精彩纷呈。
精神内涵:
用爱情的美好对照残酷现实
从《大码头》、《留在城里的知青》到这一次的《一九六〇年的爱情》,徐铎始终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谱写个人的命运。这种写实主义的笔法奠定了其作品的思想性与厚重感。
“1960年的爱情”发生在爆发饥荒的一个辽南小山村里。面临死神的巨大胁迫,各色人等充分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本质及求生欲望。同时,小说还描写了两段悲剧式的爱情:善良勤劳的姑娘高大妞与地主子弟彪牛互相爱慕,却因身份差异不能走到一起;大队书记朱大有与下放右派分子女教师左越暗生情愫,也因后者被迫害致死而告终。
越是吃不饱,越需要爱情,与身体饥饿相对应的是精神的满足。在徐铎的“寓言”里,有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对人性光辉的赞扬以及对历史的反思。研讨会上,许多评论家都对小说的这种立意给予了肯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卫平认为,作者用写实主义的力量揭示了人的命运无常,写法朴素,却引人深思。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李晓峰说:“徐铎用真实、客观、理性的叙述带领我们回到了饥荒年代的历史现场,他把自己的价值判断隐藏在小说中,看似无意,实则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