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唐的新作《素女经》


萧军的日记

钟晓阳、黄碧云的新作
记者 何 晶
7月16日,由香港贸发局举办的第25届香港书展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书展为时一周,持续到22日。本届书展以“从香港阅读世界——越读越精彩”为主题,年度作家授予了董启章。相对于刘以鬯、西西、也斯、陈冠中这前几届的年度作家,今年47岁的董启章年纪最小,但他获得这个荣誉当之无愧。至今为止,他共写了20多部小说,无一不精雕细琢、构思巧妙。与此同时,香港作家黄碧云、钟晓阳、亦舒、李碧华等也在书展推出了各自的新作品。
写作不必世家
17日下午,董启章以“文学生活——写作、自我与世界”为题做了一场讲座,他的准备很充分,讲稿已经提前写好,并发表于7月的香港文学杂志《字花》。讲座内容非常形而上,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基本是在回答一个问题:文学到底有没有用?会议室座无虚席,甚至有人站在过道上,但你很难判断这些听众是否听懂了他的演讲,因为除了前两排的听众会即时给出反应,后排听众似乎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坐在前两排的,是香港本土的年轻作家们,比如邓小桦、韩丽珠、谢晓虹等。
讲座结束,我特意来到文艺廊的董启章专区,这里不仅集中展示有董启章的作品,还有他早年的手稿,以及各种舞台剧所需的道具。比如香港早年的电报机、收音机,以及一些面具和乐器等等;而这些舞台剧都改编自他的小说,比如《体育时期》、《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在一系列董家老照片前,意外遇见了董启章的父母和他的儿子。董爸爸指着老照片说:“好多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拍的了。”除了家庭老照片, 还有“董富记”厚厚的账本,而“董富记”是促使董启章写下长篇小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的直接来源。董启章说,他祖父早年在香港开办了“董富记”加工厂,专门生产缝纫机零部件,当时生意火爆,忙不过来,账本记得密密麻麻。1960年代的香港有很多类似的加工厂,也因为制衣业的繁荣,为香港制造业带来了鼎盛时期;后来随着内地不断开放,许多工厂搬迁到了内地,“董富记”也办不下去,于1998年关闭了。我问董爸爸有没有看过儿子写的小说,他点点头说有看过,但不太记得了。
香港书展从2010年开始设立年度作家,同时为年度作家设立专区,相较前些年,董启章专区显得异常丰富,不单是文学作品,还有不少老物件,或许这跟他的写作与香港历史紧密相连不无关系。他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以家族史的写作方式勾连出香港历史,他笔下的V城和维多利亚港构成似真似幻的关系,王德威因此称“香港有了另类奇观”,他用笔创造出了“董富记文字工场”。相对于梁文道、马家辉这类善写专栏的香港作家,或许董启章更能诠释何为香港文学气质。他有不少作品都出了内地简体版,但据说卖得很一般,不得不感慨,好作品总是过于寂寞。
董启章说,“近年来,香港本土文学活动数量明显上升,但总体发展仍然留在边缘,从卖书的角度看,你不会见到文学作品销量的上升。”他希望自己能够透过书展做点什么,但坦白说,从今年的书展现场看,情况似乎并不乐观。
卖书也要拼爹
和往年一样,真正的文学作品仍然处在最低调的角落,而人头涌动的摊位往往卖的是青少年教辅书籍、儿童启蒙玩具、各种类型小说。比如水曼舞的“鬼语录”系列,黑麒的“送葬师”系列,各种没听过作者名字的言情小说,噢,又怎么能少了香港最红的才子王贻兴?出版社给他的书设了小专区,也确实有很多年轻人捧场,在不少港人心中,王称得上是最能代表香港年轻作家的标志性人物,这当然得益于他在电视台担任主持人。不无反讽的是,王贻兴的老师是董启章,可他俩的知名度之间至少隔着十个梁文道。至于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人红了谁还在乎文笔和才情啊?
就好比这回李敖又为他儿子李戡的新书站台,齐齐在书展做讲座,并接受媒体采访。80岁的李敖和22岁的李戡就新书、两岸政治、香港社会发展,以及李戡的学业等话题一一作出回应。坐在李敖身边,22岁的李戡仍然像个稚气未脱的未成年人。2010年,年仅17岁的李戡带着第一本新书《李戡戡乱记》与李敖首次现身香港书展,今年他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受到李敖的影响,对近现代史特别感兴趣,他花了大四一年时间完成了关于毛泽东的新书《国民党员毛泽东》,在香港出版并于书展发布。
李敖笑称,我比李戡大58岁,所以我不是他爸爸,我是他祖父,“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容易啰嗦,对此我是很警觉的。遇到重要的问题不得不说的时候,我会说几句,但一般不会去干涉他的生活。倒是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每天洗澡,免得身上的‘衰败’味儿让年青人生厌。”李敖还说自己做学问的方法很笨,只懂不断复习,全靠好记忆,他赞赏儿子懂得取舍,读书速度极快,又能迅速抓到重点,更称赞他为“天才”。见过夸儿子的,没见过这么夸儿子的。知道卖书不易,没想到这么不易。如今卖本书都要拼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