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知日》主编:我们看日本就像在看镜子

时间:2014-07-04 08:29   来源:新华网

  挤在北京核心商圈一隅的一个不到40平米的办公室,制作着一本每天都要卖出超过1200本的杂志。这一杂志是关于日本的。

  《知日》,中国唯一一本专注介绍日本的杂志,在纸媒普遍下滑的时代却保持稳定的销量和影响力,它诞生于日本料理密集的北京东部商区,也诞生于“对日本的好奇”。

  知,日

  在万国城MOMA一个复式小开间里,《知日》的年轻人们正在为下一期关于甲午战争的选题做资料搜集准备。桌上,摊开着大部头的《中日甲午战争全史》全册,日文原版书、武将纹样、散乱的样书……

  “我们要做甲午海战,要花了很多的篇幅去讲,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在那几个小时发生了什么。”主编苏静说。

  就在这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诞生了《知日》书系,定位于国内唯一专门关注日本的媒体品牌,中国人了解日本的一本纸媒刊物。苏静说:“我要设计一个产品出来,它要持续满足对日本文化需求的人群。”

  《知日》的读者是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主要生活在北上广。在苏静眼中,这是一群理性看待日本的年轻人。

  和人们想象的“知日派”不一样,33岁的他并未在日本留学或者生活,工作,“正因为不了解,所以才对很多问题有好奇,我自己就像客户体验官,或者制片人。”

  自2011年1月创刊迄今,知日每期围绕一个主题:从奈良美智到制服,从猫到犬,从明治维新到武士道,从妖怪到森女,从日本禅到断舍离,已出版21本系列读物。苏静介绍目前每期销量可达5万到10万本,远超乎他想象。

  苏静是个出版人。喜欢日本文学的他发现,当他在网上搜集日本资料时,只有零散信息,并没有媒体持续、系统地关注日本。

  “人们所知道的都是‘关键词’,给了我们细分市场的机会。”他看到了商机,并在每一期都使用一个“关键词”来统筹策划,让这许多主题特辑不仅成为了畅销书,也成为了长销书。

  调性

  苏静说,日本融合东方和西方,是一个堡垒,如此特别,这是它的“调性”。

  《知日》编辑部希望让日本成为中国年轻人观察人文、历史和经济的一个角度。  “不是光讲动漫,我们既会讲历史,也会讲时尚,就像一个万花筒,其实就是一个角度。这是我们获得这样关注的原因。”苏静说。

  《知日》第12期《断舍离》以三个活字印刷的铅字为封面,介绍这三个字蕴含的“日本整理与收纳的最高哲学”。“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书中介绍道:丢掉对物品的执着,不仅周身的环境变得清爽,连内心也会从压力中解放。这便是“断舍离”的目的。“断舍离”不是简单的整理术,它是一种教人放下心中执念的理念,一种生活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哲学。

  在苏静的坚持下,《知日》看重不断增加历史的细节,倾向于搜罗材料、不下结论。

  以《明治维新》一期为例,编辑部花了很大力气展现一个“多面的、立体的,并充满新意的百年前日本”,上至天皇与政府首脑,下至武士与庶人,涵盖历史、人物、饮食、绘画、摄影作品等方方面面。

  苏静认为,《知日·明治维新》的特点是真实、真实,还是真实。“它还原了这个历史剧变时期最全面的日本人文风貌,能极大地满足你的好奇心。”杂志介绍写道。

  以日本做角度而非范围,所以《知日》选题很跳跃,不同于常规。接下来,编辑部即将制作日本制造专题、汽车、以及杂货特辑等等。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