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独特呈现 纸上观影像

时间:2014-06-11 09:34   来源:人民日报

  由“长江学者”、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担任总主编的《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研究》丛书,翻阅之后,让我深受震动。

  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这套共计十二册的丛书历时四年,粗粗计算,大约343.5万字,规模空前,蔚为大观。当然,更重的分量,还在于它高质量的内容。

  首先,丛书包含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中五本是关于创新的,从整体性的“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影视政策”的发展创新研究,到局部性的“中国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影视新媒体”的发展创新研究,到具体的“电视节目”发展创新研究。内容各有分工,却又无不围绕“创新”二字。有四本命名颇有意味,每一本都集中于“力量”,却具有不同的指向,如“真实的生命力”,指向纪录片世界;“仪式的传播力”,指向电视媒介仪式特性;“主体的影响力”,指向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影像的冲击力”,指向中韩电视剧流变。同样具有宏观、中观、微观的分野,便于读者不同的兴趣与选择。还有三本是关于景观的,分别集中于大、中、小不同的空间层面;其大者,有“中国影视研究”;而“中国电影读片报告”,在时空方面有所收缩;最后一部是“电视栏目创意”,则趋向具体而微的视点。总体看来,丛书凝聚了全体作者的思想创见,从影视创作生产的微观评析,到影视事业体制机制的中观观察,再到影视文化道路选择的宏观思考,一一提出了系统的富于现实性和创新性的观点。

  可以看出,这部丛书对于写作提出了四点总体要求:一个核心,两个关键词,三个视角,四个特性。虽然丛书由不同学者撰写,各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与学术见解,但通过总体要求而形成了一个清晰的体系。其中,既有一个集中体现的核心:中国特色,包括整理历史经验,凝练传播模式,探讨发展道路;又有两个聚焦呈现的重点,包括“发展”与“创新”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既有相互关联的三个不同视角“传媒、艺术与文化”,以探求影视之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又有缺一不可的四个“特性”:创新性、权威性、文献性、应用性。围绕此总体要求,丛书力求从多元视角梳理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脉络,厘清其现实困惑与问题所在,思考提升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策略,推动其全面创新发展繁荣,打造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与文化吸引力。

编辑:刘承思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