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3:中国周边

时间:2014-05-30 08:30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说说开城工业园

  在关于半岛的新闻中,另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就是“开城工业园”,这里我们也简单来说说。开城工业区的建立,是韩国前总统金大中“阳光政策”的重要产物之一。“阳光政策”这个名字来自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北风和太阳》,即北风和太阳为了让人脱去外衣而进行的比试,太阳的温暖最终战胜了北风的寒冷。放在当时的情况,就是韩国要以温和、合作的方式来处理朝、韩关系。这一方面可以给韩国带来经济上的实利,另一方面当初金大中也希望借此缓和半岛紧张局势,降低韩国对驻韩美军的依赖,从而让韩国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2000年韩国现代集团总裁郑梦准访问朝鲜,在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会面后,两人提出仿照中国的深圳经济特区,在朝鲜的“开城直辖市”中划出一部分设立经济特区。由朝鲜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由韩国提供资金和技术,这就是开城工业园的由来。2002年11月,朝鲜制定了开城工业地区法。2003年,朝鲜政府把开城直辖市改成开城特级市,进一步突出该地区的特殊性。在韩国,开城工业地区又被称为“开城工业团地”或“开城工团地”。

  2003年6月,面积为3.285平方公里的开城工业区第一期工程开始启动。计划最终建成面积达6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吸引2000家企业和70万名从业人员进入。第一阶段的建设费用为2205亿韩元(在当时约合2.5亿美元),其中一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设施包括10万千瓦的高压输电装置、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一设在工业区外的垃圾处理厂。

  建设资金的出让和分配由韩国的国营企业“韩国土地公社”负责,施工任务的负责方则是现代集团下属的现代峨山建设公司。除了资金,韩国方面还提供了其他一些实物支持,其中主要是朝鲜无法解决的燃料——2006年1月,韩国一次性向开城地区提供了6万吨精煤,用于工业园工业和家庭用燃料。

  从经济上来看,开城工业区对韩方是绝对划算的,当时韩国工人月薪为3000美元,而早期在开城工业区的韩国企业每月只需付给朝鲜工人70美元左右,合当时人民币也就不到600块钱。而这些工人的素质绝不是东南亚国家那些连字都认不全的当地人所能比的,因为实行免费教育,朝鲜文盲率几乎为零,大学入学率能到40%,而这些工人组织性和纪律性更非东南亚人能比。而且开城工业区到韩国首尔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距离韩国航空枢纽仁川更是只有50公里,这中间节约的物流成本同样是非常可观的。除此以外,韩方企业还有一个获利点,就是地皮。大伙都知道,地价如今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韩国的地产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地租原本是企业运行中极大的一块成本,而在开城这个问题就要小多了。说白了,这本质上和改革初期港资、台资来大陆办厂一样。显然,如今的我们不可能认为当时的港商、台商是来大陆积德行善来了,当时大陆政府和台资、港资商人彼此看对方时的心态,其实和后面在开城工业园朝、韩双方彼此看对方的心态是如出一辙。实话实说,这里面真没有太多感情的成分可言。

  不过说到底,开城终归还是一个两边都有所收获的项目,而且除了经济合作以外,它还兼具着政治象征,所以朝、韩在这个问题上关系合作的算是比较默契,而一般来说,但凡有政治象征的东西,经济账通常算得就不会那么精细,这一点全世界都差不多,这就能让入驻的企业得到不少实惠。到2004年末,工业区已经开始有企业进驻,到2007年,连接工业区和韩国的铁路开通。到这年的12月,已经有251家公司签约在当地建立工厂,总共聘用了773名以管理阶层为主的韩国人及1.9万余名朝鲜工人。除了韩国企业,还包括两家中国企业和一家德国企业。为了配合这些企业的运行,当地还进驻了一些服务性设施,包括韩国的友利银行和在朝鲜只有开城工业区能见到的日本连锁便利店“全家”。当时韩国现代峨山公司在开城工业区的总负责人徐礼泽曾经自信慢慢地断言,开城将成为东北亚的“硅谷”(似乎亚洲各国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来形容自己的成绩)。

  而从2009年开始急转直下了,当年李明博就任总统,以卢武铉为代表的韩国左翼一度受到打压,相应的,韩国对朝政策也开始趋于强硬。2010年天安舰事件以后,朝鲜声称韩方利用开成工业园搞间谍活动,首次宣布关闭开城工业区。由于朝鲜方面的消息非常封闭,对此我们只能来看一些常识。一直以来,韩国的私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日本,彼此之间确实存在正常商业行为之外的默契(日本商社为政府提供情报是一个传统);再者,由于彼此封闭,韩方能直接接触的朝鲜最基层的机会非常少,从技术角度上说,在这种情形下像开城这样的平台,对于任何思维正常的情报部门而言,都不会视若无睹,无非是要维持一个“度”,在越线之前大伙通常就是心照不宣,这也是这一领域的“潜规则”,而从此前的报道看,韩国在这方面“玩过火”的新闻并不鲜见,譬如曾在和别国进行军贸谈判期间摸到对方代表房间,结果被发现,因此韩国确实算是有“前科”的。综合而言,这一指控也未必就是毫无根据。

  不过,朝鲜主要还是表明一个态度问题,事实上当时韩国人还是可以自由进出开城的——毕竟投资入驻的企业和朝鲜政府还是有共同利益的,这个“统一战线”朝鲜肯定还是要搞。不过开城工业区毕竟身具政经两重属性,所以终归是要受到波及,如今既然政治上的象征价值没多少了,那经济账就不会再算的那么模糊了。从2009年开始,朝鲜政府首先要求把工人工资提高至300美元(合人民币2400块)——对比韩国本土3000美元的工资肯定还是绝对的低工资,但这个标准已经高于同期韩国在华企业支付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同时,朝方要求将地租从当时的1600万美元提高到5亿美元。当然,韩方不可能答应,经过漫长的谈判,直到2010年8月,双方才达成协定,将当地朝鲜工人的工资提高5%。而实际上,这只是维持了2007年以来每年工资提升5%的惯例。目前这里朝方工人的工资水平是110美元每月(合人民币不到700块),而因为工资是以美元结算的,每年朝鲜差不多可以获得8700万美元的外汇,2004年至2011年11月,工资总额约为1.9358亿美元,这笔钱从数额上说并不多,但对极度缺乏外汇储备的朝鲜来说,终归能解决不少问题。除去政治因素以外,这一点和我国当初靠各种优惠政策出口换汇的思路差不多。

  那么朝鲜几次宣布要关闭开城工业园,是否可以借入驻韩企的手对韩国当局形成压力呢?恐怕很难。入驻开城的韩国企业几乎全是中小企业,三星、现代这样的大型企业并没进去——显然小企业对地租、人工、物流的成本更为敏感。而自2009年开始,韩国政治全面倒像右翼,于经济上说其实就是国家政策全面倾向于大型财阀,削弱了中小企业的话语权(韩国左翼政党算是中小企业的利益代表),最近两年三星集团一路高歌猛进,其实和这个背景也不无关系。在此背景下,指望这些小企业说服韩国政府基本不可能,说的诛心一点,中小企业大面积陷入困局,对大财团而言反倒可能是个好消息。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纯粹从利益角度考虑,朝鲜政府也不太可能真把这个工业园彻底关掉——如果韩国是右翼上台,关了它对韩国当局的影响不大;如果是左翼上台,这也只会把原本比较倾向朝鲜的韩国左翼推到对立面去。无论哪一种可能,对朝鲜来说都不划算。当然,对已经入驻这里的韩国中小企业来说这也不算是个太好的消息,实体经济运行最重要的是环境稳定,这样反复折腾终归不是好事,至于这种死去活来的状态要维持多久,也不是它们乃至朝韩双方可以左右得了的。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