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益
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1945年的事,到现在已经将近70年,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都向外扩散过核技术,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众多衣食无靠的前苏联技术人员又流失了不少,几个因素一叠加,作为入门级的核武器,原子弹的基本原理、构造早就不是秘密了。
一般认为,朝鲜最近一次试爆的应该是一枚以钚239作为核原料的内爆式原子弹。美国当年投在长崎的那颗原子弹,以及我国在1964年首次爆炸的原子弹都是这个类型——原子弹有两种构造,一种叫做“枪式”,美国投在广岛的那颗就是这个类型,构造最为简单,就是两个半球状的核材料,通过炸药贴合在一起,达到发生链式反应所需的临界体积后发生核爆,但是这种方式的核材料利用率非常低;另一种就是“内爆式”,就是用核材料制作一个空心的球体,质量应该是临界质量的若干分之一(具体数字是保密的,免得大伙都在车库里做原子弹玩),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化学炸药的爆炸,让这个球体在瞬间压缩,这样密度会达到临界值,在达到临界值之后,会产生裂变反应引起核爆炸,这里面的关键技术障碍就是爆炸控制问题,必须在化学炸药爆炸之后,维持若干毫秒时间保持核材料不能散,如果规定时间之内核材料散了的话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裂变反应。理论上来说,对于基础差不多的国家而言,如果投入足够多的资源,那么在一定的时间内,基本都可以攻克原子弹。
不过如果再想往前一步搞氢弹,那就不是光靠投入资源就能解决的问题了,氢弹的基本构造也只有两种:一个是美国的泰勒构造,一个是中国的于敏构造,两种设计都属于神来之笔,再说白一点,这个不是光靠砸钱就能解决的事,五个核大国中,英、法、苏的氢弹设计都是从这两个基本构造延伸出来的,而且也再没有向外扩散过。所以说新兴国家如果没有来自核大国的直接技术支援,想搞氢弹基本是不可能的。
如此说来,核武器的扩散理论上说是很难避免的,后来者要搞核武器最大的障碍并非技术,而是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压力。不过这种“自力更生”的成果是有限的,对于小国来说,原子弹出来以后也就基本到头了,而原子弹的威力只能做到几万吨TNT当量。要实现十几万吨乃至上千万吨级的当量只能靠氢弹,但这个新兴核国家根本是玩不转的。
核武器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特殊的工具,就如同一把刀,是拿来吓唬人还是称霸武林,关键还是要看这把刀是握在一个普通人手里还是顶尖高手手里。同样的道理,核武器在大国手中和在小国手中,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大国手里,核武器就是争霸天下的工具,原子弹现在在五个核大国当中其实装备的并不是太多,氢弹才是主流——当量轻而易举的就是上百万吨,苏联甚至搞过1亿吨当量,掌握了氢弹才能真正谈得上摧城灭国,对新兴核国家这个门槛就已经几乎不可能迈过去了。而核大国手里还有新兴核国家根本无法企及的第三代核武器,也就是中子弹,它实现了低辐射和威力可控,有了它,核武器的使用门槛就大幅降低了,某个区域一时半会打不下来,扔一两颗过去,差不多一周之后辐射量就可以降下来,你的部队就可以去进驻,用了之后影响很少,保密好的话甚至世人都无法察觉你用过。除此之外,如今又有了让人彻底绝望的外层空间导弹拦截技术——新兴的几个核国家手里的核弹和运载工具数量都不多,经不住几次拦截,而技术发展到这个层级,连英、法也宣布“掉队”了。
核武器搞起来难,搞出来以后维持核武库更难。缺乏国力支撑的国家即便是能把核武器开发出来,也不可能造很多,不是因为材料不够,而是“养活”不起。核弹不是造出来随便哪放着就可以了,要定期地对它进行维护,美国在签署了《禁止核试验条约》后,暂停了核试验,在前一段时期,对核武库当中的一部分核弹的核扳机进行了检验,发现这些核武器一旦扔出去的话,有30%很可能炸不响,还有10%无法完成完整的核爆,成了大号的脏弹。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核武器可靠程度更低,因为缺乏维护,最极端的说法是这些核弹打出去能真正完成核爆的也就是30%左右,以美、俄的国力尚且如此,对一般小国来说即便拥有足够的核材料,也搞不了很多。而且如朝鲜这样的国家,它的国土面积也决定了跟大国之间打核对攻的话也是绝对的劣势,它手中少量的核武器可能(仅仅是“可能”,而不是“一定”)会让对方在局部付出比较重的代价,但是对于它来讲就是亡国灭种。
所以朝鲜核试验成功确实是半岛局势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但它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即便朝鲜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原子弹,对它来讲,真正的价值是一旦未来面临外来的军事入侵,对方会因为这些核弹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有所顾虑——保不齐会给自己带来比较重的损失。其实小国通过核武器所能获得的就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安全保障。当然,这也远比没有强。伊拉克和利比亚也都有过搞核武器的念头,但是在美国的压力下都放弃了,结果众所周知,这两个国家并没有因为放弃核武器而逃出人家的视线,最终都被拿下了,因为它们的战略位置和石油资源都在那摆着,这就叫怀璧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