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于以上三点,乾隆才选中了王亶望,觉得让王亶望去甘肃主持捐监,一定能把事办好,绝对不会再出现过去那种舞弊情形。为了便于王亶望开展工作,乾隆还早早儿发了上谕给陕甘总督勒尔谨,一方面批准其甘肃捐监的请求,另一方面告诉他,为了将捐监工作做好,朝廷已经决定由王亶望前往甘肃省接替布政使之职。乾隆帝还在这道谕旨中告诫勒尔谨说一方面要全力配合王亶望工作,另一方面,也不要忘了作为总督的监督职责。因为清朝的总督例兼都察院右都御使,同样具有监察百官的责任和权力。满以为方方面面都安排妥当的乾隆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用错一个人,带坏一批人!他不知道,任用王亶望主持捐监,将会给国家带来多么大的损失。
可惜呀!此时的王亶望,面对皇帝的殷切期望,心里是万分的失望和一百个不愿意。
第一,和浙江比起来,甘肃实在是太穷太苦了。大家都知道,浙江那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宜居之地,温柔富贵之乡,而甘肃地处西北边陲,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王亶望不愿意去。
第二,平调到甘肃王亶望觉得不合算,一般的官员都愿意到富裕的地方去任职,如果派到艰苦的地方去,一般去了都要提拔一下,那现在王亶望调到甘肃又不提拔,平调过去,他当然也不愿意。
第三,就是王亶望在甘肃待过一段时间。在甘肃这个一穷二白的地方,想要把捐监工作做好,简直就是踩着凳子舔鼻子——努死了也够不着!因为他太了解甘肃了。不过王亶望绝不会让皇上看出自己的不乐意——老实说,他也不敢哪!
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到甘肃,步入和浙江比起来堪称简陋的布政使衙门,王亶望看着什么都不顺眼,怎么待着都不舒服,真应了那句古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怎么办呢?王亶望又想到了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本以为他会帮忙把自己推上浙江巡抚的宝座,没想到却被推到甘肃来了!虽然他也知道于敏中不可能完全左右乾隆的意图,但心里还是颇为不满。不过,事后于敏中的暗示还是让他看到一线希望:甘肃虽然艰苦,却可以曲线救国。只要干出政绩来,再加上于大人的适时推动,提拔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想到这儿,王亶望觉得又有劲儿了:一定得想办法改善自己的办公和生活条件,一定得创造条件,让自己尽快离开这个鸟不生蛋的鬼地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王亶望担任编剧兼导演的一场大骗局正式拉开了帷幕。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也就是王亶望到甘肃走马上任半年之后,乾隆皇帝就收到了这位“能事之藩司”送来的奏报。奏报说甘肃六个月内捐监生员1,9017名,共收监粮82,7500多石。这个数字太大了,当年户部的报捐人数也才11739人。甘肃半年的工作业绩,居然超过户部干一年!所以,这份报告让皇帝都惊叹不已:因为报出这个大数的地方是以贫穷著称的甘肃,报出这个大数的时间仅仅只有半年!而此时,与王亶望同在兰州办公的陕甘总督勒尔谨惊恐地发现,王亶望给皇帝的奏报其实是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因为他所报的80多万石监粮完全是纸上谈兵,官仓中实际上一粒监粮也没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