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反社会的人》
作 者:[德] 瓦尔特·伍伦韦伯(Walter Wüllenweber)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内容简介
“德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逐渐分化瓦解的过程中”,该观点绝非耸人听闻。本书作者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德国社会结构中日益壮大的两端:只占德国人口1%的财富阶层如何通过资本市场不劳而获,却拥有社会总财富的36%;靠社会救济生存的庞大失业人群如何发展出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这两个在德国社会构成中日渐孤立的群体又是怎样促使金融和社会救助行业得以畸形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德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谁来为德国的金融危机和巨大的社会福利支出买单?答案只能是依然代表着德国精神的中产阶级。
曾经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社会制度是否已走向歧途?它的出路又在何方?这需要读者自己在本书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瓦尔特·伍伦韦伯(Walter Wüllenweber),自1995年起为《明星报》撰稿。2005年获得德国社会奖,2007年获得年度记者奖。两次提名亨利·纳能奖,三次提名艾贡·埃尔文·克什奖。
书摘正文
引 言
“下层阶级”这个概念谁都能理解,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成为了禁忌。长期以来,政治中立性原则要求人们对它闭口不提。然而这个情况正在逐渐改变。又有哪些人属于所谓的“上层阶级”?是仍住在历史街区的旧知识分子还是大型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难道只有亿万富翁才够资格?又或是普通高收入者也能被算在其中?在德国,一场关于如何定义“贫穷”和“富有”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然而这两个看似单纯的表达形式背后却隐藏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贫穷”和“富有”已成为了政治斗争用语。在关于德国社会现实的讨论中,这两个概念非但无助于缓解当前普遍存在的失语现象,反而把德国社会问题的成因归结到了“人均纯收入”这一狭隘的层面上。与此同时,其作为武断的标准又把社会中的大多数简单地划分为穷人或富人,而理应作为社会常态存在的中间人群却在日益减少。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a曾说过:“对于一无所知的事情,人们应当保持沉默。”正因如此,对于同时在德国社会结构的两极发生着的巨大变化,至今无人展开讨论。对探讨对象的一无所知往往导致这类讨论在尚未开始时就注定夭折。作为社会凝聚力瓦解的前兆,下层,甚至上层阶级纷纷退缩到各自的平行世界。而人们却一直在回避这一威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于德国社会结构中的这两类人群知之甚少。当然无知并不是唯一的障眼法,阻碍人们认识这个新兴阶级社会的还有习惯性思维。东部和西部的德国人早已不习惯以阶级来划他们所处的社会。统一之前的东德人活在“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假象中。而西德人则相信当时的联邦德国正朝着“均质化的中产阶级社会”发展。“不管怎样大家都是中产阶级”这一观念在如今西德人的意识里依然根深蒂固。对于其他主要欧美国家的人民来说,认识到社会阶级的存在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如今的德国人在这方面却显得缺乏经验。对于中产阶级社会狭隘的固着遮挡了他们的视线,使其难以察觉到德国社会正在经历的转变,因为这种转变首先就发生在德国下层和上层阶级中。因此,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关注以下的问题:他们究竟是谁?下层阶级和上层阶级有哪些主要特征?从而向读者揭示:长期以来人们脑海中对于这两个社会阶层的印象大都来自谣传和误解,现实情况则与之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