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福州两家特色书店不约而同“转身”,一来一去,再见江湖。21日,福州主营地方文化、史志文献的尚友书店因租金高涨而暂停营业。此前两天,整体转制为福建新华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之后一度销声匿迹的福建外文书店,重新挂牌,“偏安”于福州五一路的闽台书城。
在福建省外文书店做店员超过20多年的娄晓辉告诉记者,该书店自1976年作为处级单位成立伊始,就“暂借”福建新华书城门店,尽管位于鼓楼区安泰的商业中心,“但从来就没有独立产权的门市。”她认为这是外文书店日后难以为续的重要原因。
在老福州记忆中,外文书店就是八十年代末出国热、外语热的代言词,娄晓辉回想当时受欢迎的程度是,“柜台经常被买书的人潮挤歪掉。”
随着购书渠道逐渐打开,外文书店再难一家独大。2007年,采取扩张政策,大举借债用租的方式在福州和厦门连开五六家门店,主营品种达3万多种,其中80%的图书为独家经营的原版读物,“一度风光再现。”
但2010年后接任外文书店经理的陈晖则认为,尽管走特色路线,但以零售终端销售的经营模式,难以抗衡已经崛起的电商冲击。
陈晖向记者透露,他接任前四年,该书店平均亏损已达到年均600万元(人民币,下同),因为零售利润低,“大面积扩张人力成本,租房子卖书是失败的。”
尚友书店负责人张炎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6年仓山店房租每月1800元,2007年涨到每月2400元,2014年涨到每月4800元。“仓山店每月的营业额在1万元左右,除去进货成本只剩下五六千,再扣去房租和人工费,基本没有盈利。”
反观尚友的淘宝店,因没有房租开支,“每个月销售额有两三千,这算是不错的盈利,可以补贴到实体店。”
“尚友差异化销售的方向是对的,会找合适地方继续做。”尚友的图书涵盖闽都文化、福州船政文化、八闽名人、闽台交流、八闽地域文化等,对闽地文化研究者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在业内颇有口碑。
相较于尚友的执着,外文书店在有多年外贸背景的陈晖团队推动下,走过膨胀再瘦身的路子。近年来,该书店转战大中专教材招投标、馆配图书订购等团购项目,同时从事印刷设备进出口、纸张耗材、国际贸易、大宗商品贸易等,陈晖透露,“其中燃料油和煤炭、能源产品占据40%的销售额”。
借助于“外文的招牌毕竟过硬,国有身份也比较有信誉度,”外文书店扩张业务很顺利,近年来营业收入持续以3位数的速度增长,利润以2位数的速度上升,2013年营业收入达1.63亿,为史上最高。
尽管自嘲“外文书店卖燃油”有点“不务正业”,但陈晖认为,这是市场倒逼,外向型文化企业是发展趋势,他曾向媒体表示,“一味怀旧,带不来利润。”
2013年底,福建省外文书店整体改制为福建新华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数月后,主管部门下文,将“福建省外文书店安泰书城”更名为“福建新华外文书店有限公司”,但仅保留闽台书城这一家零售门店。“外文书店”得以保留,但“闽台书城目前盈利仅持平,”再次面临传统书业的尴尬。
娄晓辉现任福建新华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她尤其关注日前出台的《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按该文件,所有从事图书批发、零售的书店5年内都不需缴纳13%的增值税,“这是利好消息,但我们主营的进出口这块就享受不到。”
尚友的销售额未达到税收起征的2万元,张炎琳表示,“政策的优惠,我们没有感受到。”他更希望书店能纳入市政规划,打造书店集聚的街区,以优惠租金吸引书店入驻,“让这条街成为城市的亮点。”(林春茵 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