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15年前,在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一本名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台湾网络小说红透了海峡两岸,成为华语网络文学的开山鼻祖。书中的经典台词和女主角“轻舞飞扬”镌刻了80后一代的青春文学记忆。
15年之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作者痞子蔡带着新作《阿尼玛》又回来了。本报记者借此机缘对其进行了专访。尽管成名于网络,然而痞子蔡至今也不认为自己是网络作家,他说,“我是靠纸本阅读的人。”但他也不否认网络对文学生态的改变,“未来在网络上创作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在痞子蔡看来,无论何时写作最重要的还是心态。他说,自己很幸运,能把写作当兴趣,而非职业。
1
“收费阅读”让网络文学变味了
记者:现在写小说,还会先放到网络上,边写边发,写完再结集出版吗?为什么?
痞子蔡:这十几年来,我写的每部作品,都会在出版前贴在网络上。而且是全文,一字不漏。我不会说出“欲知结局,请到书局”这种话。将来有天我不出书了(也许过气,也许没人要出,也许觉得出书有困扰),只要我还写东西,那就一定会放在网络上。
我知道作品放在网上会影响书的销量,但我既然自认为不是作家,思考的逻辑便不能把书的销量放得很重。我常觉得读者给我的鼓励或意见,绝非版税可以衡量。
我捍卫的不是“网络”这块招牌,而是简单且自由的创作心态,还有跟许多朋友的默契。他们跟我也许只隔一个巷口,也许隔了一座海洋,但只要打开电脑,他们便能读到我写下的东西和心情,随时且随地。
记者:如今的网络文学生态和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能谈谈台湾当下的网络文学生态吗?
痞子蔡:台湾也有类似起点中文网的网站,叫POPO网,但上面的作者和读者不像大陆那么多,所以台湾网络作家也不像大陆网络作家每天码字几千字,也没有特别能赚钱的例子。
台湾网络作家要能赚钱,主要还得透过出版平面书籍,但畅销的不算多,大陆网络文学相较之下很兴盛。目前在台湾大概是晨羽、烟波、Misa等较具名气。
记者:你会通过移动终端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吗?阅读哪类作品?
痞子蔡:我没试过这种阅读方式,事实上我几乎都是靠纸本阅读的人。我还是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拿本书,一个人坐着静静阅读。看的大部分是小说,题材以历史和推理最多。
记者:在内地,网络文学多是通俗文学且泥沙俱下。除非成名,普通的网络文学写手生存状态也不佳。能谈谈你对网络文学未来的看法吗?
痞子蔡:网络小说刚出现时,很多人甚至不把它当“文学”,当然现在还是有人不把它当文学。没想到网络文学迅速燎原,改变出版和写作生态。自从出版社开始出网络小说后,网络小说就变了。很多写手都会想尽办法吸引读者或出版社注意他的作品,以达到出书的目的。在出版社的商业机制还没进入网络前,网络写手的创作动机很单纯,几乎全是抒发心情的作品。简单说,写手的心态变了,网络小说的样貌因而改变。很多网站也有了“网络收费”的行为,有些网络写手的收入甚至很高,这在当初也是很难想象。未来几年,网络文学的样貌大概和目前差不多,或许会更兴盛点,题材也会丰富点。不过我觉得写作还是需要点时间沉潜和思考,多点思考和酝酿的话,创作的题材和作品成熟度我想会更多且更好。总之网络的写作环境永远在变,只有写作时要用心这件事是不会变的。
记者:你认为未来所有的文学都会在网络上创作,在网络上呈现吗?
痞子蔡:我不敢说“所有的文学”都会在网络上“创作”,但随着科技和网络更发达便利,在网络上创作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因为未来写作大概都是在电脑、智能型手机、平板电脑等完成,用稿纸写作或许会绝迹。因此只要网络上有适合的平台,作者是很容易在网络上创作。
而所有的文学都会在网络上“呈现”,我相信这是很可能的,当然这不意味着书本会绝迹,只是所有的作品都可以有在网络上呈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