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

时间:2014-04-11 12:48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1906年

  进展之中的清国改革运动

  清国的改革运动正在展开之中,只是,一切都还停留在纸上。一份关于预备成立宪政政府的帝王诏书刚刚发布,本报北京记者的判断应该不会被怀疑为带有奉承的色调,但他对这份文件到目前为止所产生的效应,也唯有赞美之词。记者以极其感性的语调描述了它的优异性,又接着说,它已经给人们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

  这份诏书集合了所有京畿地区帝国高级官员们所阐发的深思熟虑,他们对最近刚自欧洲归国的出洋考察团所提的报告进行了讨论。由这些高级官员们组成的委员会是由皇太后亲自任命的,虽然皇帝在名义上颁布了这份诏书,但实际上,皇太后也是它的拟定者。该诏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是一份清国改革的实际大纲,更在于它是一种对于未来的宣告。在记者的观察中,它做出了一种承诺的姿态,承诺清国将继续推行改革运动,直到国家最终适合于成立宪政政府。在改革方案中,倡导立刻以官制与财政上的改革为首要措施。如记者所指出的那样,这些仅仅是部分的改革措施,在清国人预备好遵循西方的模式以适应宪政化之前,这些措施将先在国家的每一个部门里得到贯彻实施。

  这份诏书似乎向着极其遥远的未来提交了一份充满希冀的瞻望,假如真的如它所说,官制改革意味着消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对立,那么,清国可能还需要为实现宪政等上很长一段时间。假设它具有任何深远意义的话,那么,它将是一场对于腐败的官僚阶层的直截了当的宣战。在目前,这个阶层为了他们自己的企图,一心想要控制这场运动。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取得了相当规模的成功,并且毋庸置疑地,甚至在催生这项诏令的委员会中,这些人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然而,承认这一点,并不是要把焦点从参加会议的其他卓越的官员身上转移开去。在这些卓越的官员中,有年轻的醇亲王,人们会记得,在奉派带领使团前往德国为克林德公爵遇刺一事致歉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机智与尊严。在他们当中,也有个性力量远远胜于旁人的袁世凯,不管我们如何去评价他推行的政策所结出的初熟果实,仅以他的爱国心和意图上的诚信而论,这位直隶总督便应该得到他所当得的声誉。有人说,他把自己重组的军队视作复兴大清国的武器,而清国与外国关系中某些最具凶兆的发端,也可回溯到他最初做出的这一类筹划。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没有理由去怀疑,袁世凯视诏书所宣告的新政为国家运转中的一项必要因素。不论它听起来有多么专横,或是证明了我们对于这份诏书的结论藏着多少怀疑,但这并不是一个单枪匹马的总督的个人野心。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